赵玥
天津市第一轻工业学校 天津市?300131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公共艺术课程实施现状进行多维度的分析,从多方面深入剖析当前天津市中职教育公共艺术课程教育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寻求符合实际情况的中等职业教育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模式,提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案和对策,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关键词:公共艺术、审美、学生特点、课程改革、提升
公共艺术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是由专业教师带领并引导学生参与艺术学习、实践艺术活动、赏析艺术作品,融合多种艺术门类和专业艺术特色的综合性课程。公共艺术课程是中职学校实施美育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是中职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中职公共艺术课程,以教师带领学生赏析艺术作品、参与艺术学习、实践艺术活动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同时融合多种艺术专业、艺术形式特色的综合性公共基础类课程。是学生认识和了解不同艺术门类的重要途径。通过该课程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丰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不断提高学生文化品味,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创新能力与合作意识。
在新时代背景下,市场对劳动者的思维、审美等综合素质要求日益提高,而这一任务的完成,主要依靠职业教育过程中的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培养。另一方面,艺术欣赏课程与学生未来的个人生活也息息相关,其有助于提升学生个人修养和气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一、实施现状
就目前的国内公共艺术课程现状而言,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固守传统教学方式,创新意识不足,依旧再用知识灌输式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枯燥无味,照本宣科,只是单纯的将美术绘画的方式以及技巧教授给学生,并不能了解学生是否喜欢这种形式,能不能掌握并高效吸收课堂内容。对于学生艺术欣赏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造成艺术欣赏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发展。
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一个系统和完整的体系。但目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融入实际的情景体验,教学方法不能紧跟时代发展需求,课堂教学资源陈旧,教学氛围死板,不能有效的将学生的兴趣点及注意力从其他新生事物上吸引过来,造成学生学习兴趣较低、不愿意配合课堂教学活动,难以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等后果,进而影响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大多数中职学校艺术课程师资短缺。一部分学校通过外聘兼职教师补充教师资源,也有的学校会选取一部分热爱艺术的非艺术类专业的其他学科教师兼职担任艺术课程教学任务。由于教师与学生数量配比不足,专业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很难确保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很多学校艺术教育不能深入、有效地开展,从而影响了对学生艺术素质与艺术技能的培养,不能充分利用美育途径开发学生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水平的全面提高受到制约。
我们知道教育教学理念必须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也要具有时代性特征。很多中专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资源没有做到及时更新,书中的案例仍是上个世纪的,很多理论都非常陈旧,与现代年轻人的审美情趣和理念大不相同,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调研分析
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年龄上处于世界观、审美观形成的阶段,而分辨能力有限,必须对其进行正规引导。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为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美术专业根据学校现有《艺术欣赏》课程实施现状,针对专业学生特点,对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汽修、美术、机电等多个专业、三个年级,近百名学生及任课老师,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课堂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课程实施现状调研,通过分析比较调研信息了解到:
部分教师和学生对于《艺术欣赏》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大部分学生还意识不到《艺术欣赏》课程对于提升其自身文化修养、获得审美趣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自《艺术欣赏》课程开设以来,授课教师以美术专业教师为主,主要面对的教学对象为中等职业学校非美术专业的学生,涉及全校各个专业,学生的美术基础相对不稳定,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在这以前很少正规地接触美术,艺术历史以及一些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比较枯燥,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参与性,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另外,由于授课老师人员众多,教学资源与学生评价方式各异,缺乏一套科学性课程资源体系与有效合理的评价标准,不能很好的适用于各专业学生学习需求。
三、实践与成效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结合中职非美术专业学生学习特点,打破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开拓思路,结合学生过往与现在的生活经验和专业学习,从课程内容、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选择不同美术类型的经典性代表性和时代性的佳作,从自然社会文化和艺术表现发展演变进程等角度欣赏。不断寻找创新点和突破点,不断探索更加接近学生思维方式,适用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以大纲要求为依据,整合和完善专业教学资料,建立更加合理的课程资源体系。同时结合学生特点,制定适应于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评价标准。通过改革实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人文素养,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一)教学内容及课程资源
以往的教学中,只注重美术方向内容,教学中涉及的艺术范畴单一,不够全面。本次课程改革在教学内容上做出调整,在进一步补充美术模块教学资源的同时,增加音乐模块,以丰富艺术教学知识结构。
1.在美术模块教学中,应通过不同美术类型的表现形式与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知识、技能与原理,形成基本审美认知,理解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与人文内涵,感受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的和谐统一,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尽量选取具有代表性和时代性的各种艺术作品,引导学生从生活、自然、艺术和文化等角度进行赏析,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各民族文化内涵,使学生认识并尊重中国与西方文化差异,进一步开拓视野,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观。
2.在音乐模块教学中,应通过不同体裁、不同特点、不同风格和不同表现手法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在进行情感体验的同时进一步学习音乐知识、技能与原理,掌握音乐欣赏的方法,并能具备音乐表现的基本技能,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应尽可能选取具有经典性、代表性和时代感的旋律优美的名曲佳作,分析音乐与生活、音乐与文化、音乐与情感之间的关联,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不同历史背景下、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音乐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品质的理解。
同时为配合该门课程教学,开发建设完成了一套更适用于现代学生学习习惯的线上课程资源,满足学生线上线下多方面学习需求,从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教学形式及教学评价
为改善《艺术欣赏》课程的授课效果,教师在积极发挥课堂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增加了与同学们的沟通与交流。对于晦涩枯燥的艺术理论知识通过讲故事、制作动画的形式加以呈现。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实现线上教学资源和线下实体教学课程资源的整合。任课教师可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同学们可通过线上资源自主学习的同时,体会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在教学评价形式方面,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学习过程的考查。通过将网络平台教学评价与线下实际实践考核相结合,进一步创新型评价模式。同时,充分发挥评价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进步与发展。
1.教学评价应坚持以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评价内容应包括艺术感知、审美鉴赏、创意表达和文化理解与传承等方面艺术核心素养。?
2.评价应根据课程的特性,合理选择观察、询问、作业、档案、创作、表现、测验、考试等多种方法进行。?
3.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课程学习水平,又要关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在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心理状态;既要关注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要关注对部分学生艺术特长的引导与激励。
(三)实施成效
通过内容的改善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资源,增强了学生对于艺术欣赏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识美术、了解应用美术的基础知识,熟悉其基本审美特征,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与艺术作品的人文内涵,丰富人文素养与精神世界,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以及人文素养,进一步发展创新思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明显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升。学生的作业上交率以及考试成绩明显提升。
通过与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对接,将艺术思维融入专业技能实践,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结论观点
《艺术欣赏》课程面向全校各个专业,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对于艺术理论知识缺乏兴趣,学习主动性差。因此,实现《艺术欣赏》课程教学方式多样化,应当加强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的建设与运用。借助视频、动画、图片等多媒体资源,使学生能直观的对艺术作品及知识要点,进行学习,进一步于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在课堂教学方法上,采取任务驱动形式,增加学生课程参与性,从而提升学生艺术学习的热情。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引领者,面对授课教师队伍现状,需要结合每一名教师自身特点、专业水平、兴趣爱好,通过教研、培训等形式,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知识技能水平,组建一支满足《艺术欣赏》课程需要,又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艺术专业水平的教师队伍。
公共艺术类课程的评价形式不应局限于对理论知识的考查,可结合网络平台教学评价及实践考核相结合,形成创新型评价模式。通过评价形式的有效转变,进一步引导并开发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艺术实践能力提升。
公共艺术课程的改革应做到随时而进、不断创新,在深挖学生核心素养及公共艺术课程核心素养的基础上,需贴合时代要求,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完善和提,如加入民族文化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心理健康、语言文字等等。同时,实现信息技术手段融入课堂,教师掌握先进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制作及应用技巧,提高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制作水平与应用成效。同时,教会学生运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及信息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穆颖.对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教学及教材的初步思考[J].时代教育,2016.
[2]王玉银.试析中职公共艺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策略[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
[3]邓任飞.中职公共艺术(美术)课程教学的校本化实践探究[J].美术大观,2016.
[4]智琼.中职公共艺术课程的改革与优化[J].亚太教育,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