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水污染现状与治理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1/3/19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第32期   作者:张凇崎
[导读] 21世纪我国经济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
        张凇崎
        松原市国土利用服务中心 吉林 松原 138000
        
        摘要:21世纪我国经济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城市景观不仅具有美化城市的作用,还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但与此同时,城市景观水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景观水体污染现状,深入分析了城市景观水体水质恶化的原因,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治理对策,以期能为相关业界人士提供些许启示。
        关键词:城市景观;水污染;现状;治理对策
        
        
        前言:景观水是一种封闭缓慢的水体,具有水域面积小、水量少、水位浅、易污染、自净能力差等特点,再加上早期技术局限、设计的不合理和水质的管理不善造成氮磷等营养物质输入景观水而积累,在各种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下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目前,主要采用生物法和景观设计的方法处理富营养化景观水体,通过对污染物的控制和种植绿化植物全面改善水质。
        1城市景观水体污染现状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景观水体不但具有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还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方面而言,城市景观水体构成了蓝色廊道,对城市热导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夏季高温等可以起到有效缓解。从微观方面而言,城市景观水体能够净化空气,增强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为人们日常休闲提供更加生态、健康的小环境,构建优美灵动沁人心脾的空间。特别是在房地产开发中,水景不仅是各大楼盘的竞争内容,还是客户考虑的重点。但是并非所有城市的景观水体都是自然水资源,大多数都是人工溪、湖、河等。其具有水体自净能力差、易污染特点,通常处于半封闭、全封闭空间,容量小、面积小,主要建立在城市中的小区、广场以及绿地等位置,极易受到垃圾、雨水以及生活水的污染,对周边居民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所以,治理城市景观水体势在必行。
        2城市景观水体水质恶化的原因
        2.1外部污染源的形成
        在工业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对环境的重视不够。由于前期没有及时进行水污染控制,周边单位的生活废水没有纳入污水管网,直接排放入河;水治理措施也相对落后,导致景观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被污染后的水体经年累月愈加严重。
        2.2内源底泥中释放污染
        景观水体日积月累被污染后,污染物逐渐沉积底部,底泥吸附污染颗粒物后,再受到扰动就会反作用于使水体污染更加严峻。在一定条件下,底泥自身会分解释放出氨氮等元素,使水体愈来愈富营养化。
        2.3水体流动性差
        水体流动性降低,会导致其丧失生态功能。景观水体末端断头,水中溶解氧减少,水体流动性差。厌氧发酵会产生不溶于水的甲烷等气体,气体的上浮扰动底泥使水体发黑。在夏季,不流动的水动力条件容易使蓝藻过量繁殖而爆发水华。
        3治理景观水体的物化方法
        第一,底泥疏浚。底泥疏浚法可在较短的时间取得明显效果,有效地提高水体的透明度,降低水中氮、磷的含量。以一定深度底泥疏浚后,沉积物中的营养物、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物去除明显。第二,曝气充氧。曝气充氧法是处理富营养化水体最常用的的方法,通过机械设备曝气或扰动增加水体中氧的浓度,增强水体中微生物的活性,提高氧化有机物的能力。第三,混凝沉淀法。混凝沉淀法可用于处理悬浮物、胶体物质及藻类的富营养化水体,具有操作简单、效果好,使用单一处理往往药剂费用较高,一般作为富营养化水体的预处理。第四,絮凝气浮法。絮凝气浮法利用气泡的顶托作用,气泡上升的过程中被颗粒吸附,絮凝体中夹气泡,使其密度小于水,从而浮在水面,刮除浮渣能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氮磷和有机物。由于藻类密度较小,絮凝后絮核轻飘,粘附气泡性能较好,因而相比混凝沉淀,絮凝气浮法处理富营养化水体更具优势。第五,灭藻法。灭藻法是通过投加化学药剂把水体中的藻类杀灭,从而增加水体的溶解氧,改善水质和恢复水体的美观,常用的杀藻药剂有二氧化氯、高锰酸盐、硫酸铜、漂白粉等。

第六,吸附法。吸附法是利用吸附剂把水中的污染物和营养物质吸附去除,常用的吸附材料如硅酸钙、沸石、钢渣、工业炉渣、树脂等,具有费用低、吸附效果好等优点。
        4治理景观水体的一些措施
        在分析了水体和绿化现状后,摒弃传统水体治理方法,遵循自然生态理念对污染水体进行景观设计,采用生态环保的手段治理水体。运用“保”与“治”相结合的景观设计手段,发挥植物造景的作用;针对污染水体,充分结合多种水生态措施,将水生植物的修复作用展现出来。
        4.1景观设计
        4.1.1“保”与“治”相结合
        “保”:项目保留了水体蜿蜒曲折的形态,较少的结构扰动,尽量不去破坏其自然形成的水流地貌。有针对性保留了形态较好的大乔木,如香樟、垂柳。梳理了部分有特色的灌木,如过于浓密的夹竹桃。根据景观水体总体布局及绿化现状,有一段保留的景观平台效果较好,其余绿化都比较凌乱,均需要进行植物景观提升。
        “治”:项目清理了水体两边大部分比较杂乱的灌木、杂草和垃圾。因地制宜的修整水体边坡,并采取一定的加固措施。对于因空间限制,无法改变坡度的陡坡,采用景观新工艺“生态袋加固护坡技术”,并种植黄馨、花叶蔓常春等植物进行垂直绿化。结构上,对局部护岸挡墙进行加固和修理。使用仿木桩结构可以有效减少水利工程开挖面,并为挺水植物的栽种提供有效的覆土基面。盲肠段末端出现水体底部较高的现象,且作为断头浜水流不畅。该段适合水生植物生长,适合作为小型保留湿地。
        4.1.2岸坡植物配置
        水体整体以植物造景为主,师法自然,营造跌宕起伏的河岸生态景观。岸坡绿化通过丰富的植物群落组合,分段打造“玉兰融春”、“春华秋实”、“樱枫争艳”、“海棠春晓”、“香洲幽趣”、“杉栾云影”几处植物景观特色,适当运用观赏草及四季草花品种营造花境及布置花池。景观绿化总体布局以自然式种植为主,选择常绿和落叶搭配作为结构性乔木,采用多层次搭配种植手法进行植物配置。岸顶陆域绿化上层骨干乔木有香樟、榉树、垂柳等,局部节点处选用特色装饰性乔灌木品种作为中层,中下层灌木以常绿和花灌木为主。
        4.2生态修复措施
        针对水体问题,可以使用一系列水生态措施提高水体水质。首先截断外部企业排污口,控制住污染物的源头,避免富营养物质聚集。其次通过物理方法对河床进行清淤,疏挖掉部分受污染的底泥。然后再利用植物修复技术构建缓流人工湿地,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去除水体中的富营养元素。最后利用生物调控技术,放养鱼类、底栖动物和控藻微生物,使用深水曝气技术,设置太阳能曝气机增加水中的溶解氧,以利于水中动植物的生长生活。其中,水生植物在水体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想利用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首先要研究水生植物的习性,了解其净化水质原理。
        结语:
        综上所述,水体的生态修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控污、清淤和构建水岸生态植物带,实现了在景观水体河岸带美化河岸、净化水体和修复水生态功能。要注意为避免水生植物死亡后烂株再次造成污染,要定期清理水生植物。只有建立长期有效的管养机制,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减少负面干扰,才能实现水生态的自我维持和可持续发展,达到水生态修复和治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海燕,吴雨川,张跃武,曾庆福.城市景观水污染控制[J].自然杂志,2004,03:132-134.
        [2]蔡昌凤,徐建平.景观水微污染控制[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1:1-3.
        [3]杜文华,芮旻,徐斌.城市景观水污染现状及处理技术[J].环境保护科学,2006,02:11-14.
        [4]尹学梅,徐建平.城市景观水污染现状与治理对策研究[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4:28-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