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生为本的“动”态课堂

发表时间:2021/3/1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2期   作者:夏晓丽
[导读]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夏晓丽
        海宁市斜桥中学      314403
        【内容摘要】: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是七年级《历史与社会》课堂质量提升的关键。因此,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时,应把属于学生的课堂交给学生自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动”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本文从以发现为起点,让学生的手动起来;以问题为红线,让学生的嘴动起来;以讨论为热点,让学生的思动起来;以兴趣为诱饵,让学生的心动起来;以生活为资源,让学生的情动起来五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如何真正让学生驾驭起自己的课堂,成为课堂的主角,在属于自己的课堂中主动提升各方面的能力,最终真正体现历史与社会课的价值。
【关键词】:以生为本   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树立“以生为本”的全新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应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是七年级《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新课程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广大教师经过新课程的通识培训,已经基本解决了关于新课程认识层面的问题,虽然对新课程能说出很多观点,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时候仍然不能把属于学生的课堂交给学生自己来驾驭,学生的主动性也得不到充分发挥。《历史与社会》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现代教育在确认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因此,我觉得教师应充分发挥新课程标准的优势,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课堂交给学生来驾驭,培养学生的“动”感能力,让学生的各方面都动起来,让新课程下的《历史与社会》课堂变得更加具有生命力。现代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也告诉我们:充分掌握学情是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条件和基础。顺应学情,巧妙引导,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才会真正体悟到学习的快乐,才能充分提高课堂效率。
1.以发现为起点,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布鲁纳说:“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从广义上说,“发现”是一种思想——一种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学会学习的教学思想。做笔记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学习方法可能会使学生厌烦,因此,我想如果换一种新颖的方式,学生或许会更喜欢。于是我把发现的机会让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在书中去找自认为重点的内容,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讲授《合理的购物方式》一课中,我先让学生划分出自己认为的重点,大部分学生都把影响购物的因素及合理的购物方式的三种情况都划了出来。这样一来,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再加上相关生活案例的引入,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了新知,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知道应该怎样合理购物。这一过程的实施,学生得到了很多,比如:
(1)看书的机会。每堂课,学生都利用这一小部分的时间,静心地阅读了教材,让他们自己了解该课的知识要点,并轻轻地做上记号,从而脑海中形成了大体的框架,做到了心中有数,有利于培养他们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
(2)交流的机会。初步做上记号后,通过教材的进一步深入,中间有生生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情绪高涨,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成功的机会。每次结束,我都会让学生检验自己的收获,核对他们做的记号和我们所讨论的结果相比较,对于自己找对的知识要点,他们会表现得特别兴奋,从而在下一次课堂中,更加信心倍增,在充满欢乐的“我”的课堂中尽情翱翔。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自主学习,不轻易或简单地直接讲授知识和方法,很少作对与错的评判,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鼓舞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说过:“儿童有着强大的驱动力和创造力,教师的任务就是管理和引导他们,把他们的驱动力和创造力用于值得从事的活动中。因此,教师应当为他们的自身活动创造环境。”让给学生课堂中发现的机会,在手动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课堂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2.以问题为红线,让学生的嘴动起来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推行创新教育,更是起始于问题,收获于问题。因此,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中,以问题为红线,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分析新问题,再解决所有的问题,使学生一直处于活跃状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老师的作用,就是如何设计环节,想方设法引导所有学生都能动嘴。
        例如,我在讲授《正确对待大众传媒》这一课时,我采用几个生活中因沉迷网络而导致失去美好人生的视频,再对比几个因合理利用网络而开启美好人生的例子,进而提问:网络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受感染较深,都认识到了大众传媒的双面性。接着,我把思考特意留给了学生自己,让他们自己提出新问题,然后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此时,学生表现得非常活跃,都七嘴八舌地辩论起来。特别是当他们提到应如何正确使用网络时,学生之间的回答比老师的传授更具说服力,以致于有的同学当场就认识到了自己迷恋网络游戏的危害性,当时就在全班表态,下决心改掉这种坏习惯,并以学习为主。整节课下来,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特别是经过思索的过程、回答的过程、辩论的过程,学生加深了理解,也劳记了要点,且真正达到了人性化的教育,直到下课,学生们还意犹未尽。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计问题也是关键。每次设计问题,我总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提问。在平时留意学生的知识、能力、性格、兴趣及家庭背景等各种主观因素后,根据他们表现出的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立性,来设计问题的宽度和深度,尽量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一来,每次上课,所有的学生思想都高度集中,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既了解了新课的教学目标,又锻炼了自己的口才,还提高了自己的胆子,真是一举多得。
3.以讨论为热点,让学生的思动起来
        讨论是激发学生主动发展的最有效方法,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换,培养学生向他人学习的习惯和合作、竞争、交往等现代意识,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周国平也曾说过:“一切教育归根到底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归根到底都是自学。”作为教师,应该把属于他们自己的课堂还给学生自己来驾驭,为学生搭建起良好的讨论平台。


        在《不同特色的大众传媒》这一课时,在简单介绍了大众传媒的概念及形式以后,我直接把学生分成几个组,然后放手让他们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大众传媒来讨论各自的优缺点。我在旁边只是稍加以指点后,学生立刻把我的课堂接手过去,场面非常激烈,特别是后来的小组代表模拟校园广播之声节目和展示网络兼容并包的特性时,整节课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比我想像中的效果不知好出多少倍。此时的学生代表就像是在舞台上的节目主持人一样,带领大家进入了各自的角色,最后在学生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此课。
        通过这样的舞台,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角,让学生在发挥主体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更好地适应了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把属于学生自己的课堂还给学生,只要稍加以指引,学生思路清晰,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勇于对其他小组的观点进行点评,提出质疑,展开激烈地辩论,小组内学生加强合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的合作探究的氛围中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小组内成员人人有事做,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以兴趣为诱饵,让学生的心动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眼、口、手、脑四者都要动,而且还要动心,动情。美国教育家克莱·贝德福德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节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来教他们学习,他们终身都会不断地学习。”学习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的心动起来,人只有在心动的前提下,才会真正想去做好一件事。
        要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就必须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有心动的感觉。因此,我在课余经常走近学生,与他们交流他们的爱好,知道他们爱听徐良的歌曲。于是,我投其所好,在课余收集了徐良的一些流行音乐,在《发掘美好情感》这一课时,我充分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播放了事先收集的音乐,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缓缓响起时,学生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课堂很快被激活。学生在歌声中领略了音乐的美好,同时也感悟了文化之韵味,再加上我趁热打铁,又介绍学生欣赏了几首更加优美动听的经典音乐,让他们与流行音乐作了比较,学生觉得经典的音乐让人更为耳目一新,更使人陶醉。此时,学生的心已被深深地打动了,在感受生活是如此美好的同时,感叹《历史与社会》课堂原来也可以这么让人心动。接着,顺着他们的情绪,结合几组图片展示,让学生体会其他作品表现出来的美好和情感,学生随着作品画面的变化引起了感情的共鸣,真正挖掘了学生内心的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想只有学生内心向往美,才会发自内心地去创造美。
        视频的效果更为直接。在《从历史中获得什么》这一课时,我事先把教材上的所有事例都准备了相应的视频,并且还新增了几个,如新中国成立时的录像等,这样一来,既用好了教材,又满足了拘泥于教材的局限性,而且更具说服力。特别是学生在看到南京大屠杀和抗日战争时期的这些视频时,学生所表露出来愤怒和感受到的屈辱,润物细无声。“作为中国人,不能落后,只有自己努力学习,才能不再让历史重演。”我知道,这些画面不仅吸引了学生,更主要的是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所以,老师只有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想方设法地运用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到知识,从而不断提高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效果。
5.以生活为资源,让学生的情动起来
        《历史与社会》课程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而理应回归生活。因为教育只有回归到真正的生活,才能更好地掌握技能,让学生学会生活,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应积极想办法帮助学生自己去打开生活这本书,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去发现生活中所有美好的事物,开创属于他们的美好生活。
        在探究《我是社会小主人》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回归到自己所生活的校园环境中,让他们找出美中不足的地方,并把建议上交给班主任或相关的科室。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都一丝不苟,认为校园环境对学习的影响也非常大,于是在最后的报告中都体现了小主人的角色,提出了许多可行性的建议,最终,学校把学生的一些好的建议采纳并实施。学生觉得特有成就感,深感历史与社会课并不是空洞的,而是与生活密切相联的。一是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和发展;二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节课的一些知识方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教师只是在关键性和概括性的语言表达上给予点拨和帮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实到了实处,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如此深度的情感体验可以使历史与社会课堂理论从刻板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感性形象,从而使学生由感而动,达到更高层次的思想浸润和情感的投射与转移。学生在各种具体可感的情景下学会了思考,在亲身体验中获得了知识,明白了道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学生真正回归了生活,在“生活”的课堂上生命飞扬。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同时学会学习,教师必须要教给学生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学效果最终要落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
        总之,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与社会》老师,应该适应时代的变化,要以生为本,积极构建《历史与社会》自主学习课堂。一旦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角,学生就会在课堂上活动起来,不经意间,学生就会不断地超越自己,开启全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 《当代教育理论新说》  人民教育编辑部出版2010.4
        〔2〕 《新课程教学设计》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3〕 《历史与社会课教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0.8
        〔4〕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教育参考 1997年4期     
        (5) 《新课程下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怎么办》开明出版社2003年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