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碰撞·不停歇 ——以大班科学探究游戏《旋转的小花》为例

发表时间:2021/3/1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2期   作者:郑小燕
[导读] 本活动源于子主题《旋转的秘密》。
        郑小燕
        杭州市滨江区钱塘实验幼儿园  
        一、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基于主题的分析
        本活动源于子主题《旋转的秘密》。作为该主题中的第一个活动,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我们团队对原教案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分析。

        (二)基于大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分析
        大班幼儿喜欢探究,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是刨根问题,同时已经具有初步探究的能力。《指南》要求大班幼儿能探索并发现常见的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或影响因素,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物体的特征或变化。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
        基于此,我们将活动目标中的感知、探究放在了第一位,让幼儿在感知和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旋转的中心,进而表达表现。我们进行了以下三次调整。
        
        三、对教学环节的设计与调整
        科学活动中,如何让幼儿的操作更有效,从而推动幼儿对该物理现象有更直观和对比性的发现,是环节调整的主要指向和方针。因此在原活动的基础上,我们做了以下调整。
        
        
(一)有取舍,有支持
        在原教案中,第一个环节通过探索不使用材料和使用其他材料这两种情况下让乒乓球旋转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发现,在生活中幼儿已经具备了手拨、口吹使物体旋转的经验。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删除了探索身体的动作来产生旋转这一部分,保留了如何使用各种材料产生旋转,通过提供沙、盐、水,鼓励幼儿大胆实践和探索。
        此外,为了支持幼儿在实践操作中能够较好地了解和发现旋转现象产生的条件及其影响因素,我们设计了第二、三环节。第二个环节中通过猜想操作,探究不同大小、形状球花在泥工板上的旋转。第三个环节中,通过寻找生活中的旋转中心,帮助幼儿迁移旋转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猜想、操作、二次验证等方式,支持幼儿有目的、有比较、有观察的探索,从而发展其观察、分析、比较等科学探究的良好品质,同时也激发其探索过程中的兴奋和满足感。
        (二)有梯度,有挑战
        在第二个环节中,原教案采用了“乒乓球花转转大比拼”以及“乒乓球花跳跳舞”的游戏进行展开。这一环节的设置趣味性较强,通过比赛的方式激发幼儿不断练习,让乒乓球转地快和稳,却缺少了梯度性和挑战性,只是一味让幼儿操作。为了让幼儿有所思有所想,我们进行了调整:让幼儿探究不同大小、形状球花的旋转,初步发现旋转的中心,再进行不规则球花旋转的猜测,让他们观察并了解到真正产生旋转的条件,从而思考和讨论其产生的条件是旋转中心。


        四、对教具使用的调整

        五、对教学反思的阐述
    (一)科学活动中的语言表述方式
        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幼儿都能够对旋转现象有一定感知,可以通过动作、演示等方式来表现,但对于语言描述有些困难。针对此我们也进行了研讨,希望通过教师有效回应助推幼儿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在每一次的教学试教过程中,目标有调整、环节有调整,但是不变的是,教师对每一位幼儿的尊重,对每一个问题的尊重,给与幼儿充分的回应。
        虽然同一年龄段的孩子有共同的年龄特征,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但每个孩子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具有个体差异性,尊重每个孩子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速度,特别是自主探索关节,更要体现个别关注、个别指导,促进每个孩子的健康发展。


  六、对整个研究历程的感悟
多次研磨活动后,我们对科学活动的设计实施也有几点感悟:
        (一)从猜测到探索——需要大胆地“放”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对于5-6岁幼儿来说,探索并发现常见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或是影响因素,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并在探索过程中有所发现并能感到兴奋和满足,是其科学探究中的重要目标。
        幼儿有一定的探究欲望,他们的猜想有的是天马行空且有自己的逻辑性,教师需要静下心来理解幼儿的思维模式,给自己留足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幼儿尝试每一种可能,再次期间鼓励幼儿大胆去描述自己探索中的问题和发现,尊重他们的每一种尝试,放开思路去讨论他们的问题和发现,这是科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品质。
        (二)从探索到表达——需要有效地“问”
        面对存在个体差异幼儿的时候,要注意区别对待:对能力较强的幼儿,要注意引导他们不同角度的观察,往更深入的问题思考;对能力较弱的幼儿多加鼓励,耐心引导他体验成功,这时候,“问题”就尤为重要。这其中,不仅仅是师幼互动中的“问”,更是研修过程中的问。
        问题一:每一个问题都要回应吗?
        整个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对于旋转的探索是非常感兴趣的,会有很多的问题,比如:反复纠结于球花的形状;对于油量的重复回答等,这时候,我们需要回应吗?我们的解决方式是:出示记录表,用简单的表征符号暗示幼儿,我们已进入到下一个问题。
        问题二:每次实验需要几次探索?
        活动中,我们发现:不同班级的幼儿差异是比较大的,有些班级在第一次探索中,就基本成功了,有些班级需要两次探索,且孩子发现的重点也存在较大差异,这时候,教师的即兴调整就非常关键。我们的做法是:收集并归纳幼儿出现的每一种可能,在教案中设置“弹性环节”,保证每一次活动的有效与完整。
        问题三:经验拓展不开怎么办?
        在最后环节中,我们理想的是希望幼儿能用活动中的发现,拓展到生活中的旋转,但我们发现科学概念的习得到应用是需要时间的,我们是等待他们的内化,还是直接引导呢?我们的做法是:给他们一个支架,帮助他们的内化吸收,比如我们在最后环节出示了凳子的旋转等。
        (三)从表达到迁移——需要“评”
        有智慧的评价,需要教师细心观察和分析幼儿,调整并及时评价幼儿已有经验,助推他们的探索。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幼儿的兴趣,将预设活动恰当的与已有经验对接,支持幼儿,倾听幼儿。要使探索性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更具有价值,我们需要做的是:“眼中有儿童,心中有目标”,发现、理解、支持、成就儿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