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

发表时间:2021/3/1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2期   作者:张连丽
[导读] 沈从文对湘西生活的回忆性书写是他众多作品中较为典型的一部分
        张连丽
        甘肃省陇南市第一中学  甘肃陇南 746000

        摘要:沈从文对湘西生活的回忆性书写是他众多作品中较为典型的一部分,他笔下的湘西世界不是一个封闭的乌托邦式的桃花源,而是一个充满烟火气息的人间世界,那里人们的生活在战争与时代变迁的影响下显出颓败与堕落。本文深刻剖析沈从文在不同时期乡土小说中对湘西世界的描写,并发掘沈从文作品对于人性的关注,对人与自然灵性相通的讴歌。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乡土小说
        
一、沈从文乡土小说的创作背景
        沈从文创作时期所处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我国社会的动荡时期。沈从文在生活的都市中见惯了人情冷暖,他成了无法融入城市生活的“乡下人”,故乡成了他精神上的净土,但几次回乡却发现物是人非,正如之前谈到对他一次又一次地重视记忆中的故乡,他看到社会变革冲击下湘西的变化与人们的堕落,他基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思索,并且将重建乡村世界与湘西自治的愿望倾注到他的作品中。他不仅让我们读到自然与人给我们的启示,也企图通过对现实世界的反思让我们正视我们所处的环境。
二、沈从文不同创作时期的湘西世界
        1.初期对湘西世界的描写:《从文自传》和《边城》
        从《从文自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少年时对家乡的记忆,如《我所生长的地方》中是这样写的“凡有机会追随了屈原溯江而行那条常年澄清的沅水,向上游去的旅客和商人,都应当明白‘镇筸’是个可以安顿他的行李的最舒服的地方,那里土匪的名称不习惯于一般人的耳朵,兵卒纯善如平民,与人无侮无扰。农民勇敢而安分,且莫不敬神守法。商人各负担了花纱同货物,洒脱的向深山村庄走去,同农民作有无交易,谋取一什之利。地方统治者分数种:最上为天神,其次为官,又其次才为村长同执行武术的神的侍奉者。人人洁身信神,守法爱官,每家皆有兵役……”(沈从文,1992)我们可以看到,湘西普通人的生活大致是这样的,人们守法敬神,遵从古礼,甚至连兵卒都“纯善”如民。不难看出沈从文记忆中的家乡人事有一种近乎完美的状态,是一种和谐尽然有序的状态。
        同样沈从文的《边城》留给大家的印象相似,可却又有本质的不同,即沈从文笔下的茶峒是一个充满人间烟火的现实世界,一条河打通了它与外界的联系,人们去附近的城镇赶集,庆祝节日,村民们同样按照古老的遗风生活,可这里不只有美好,仍然有苦难,这里的湘西世界似乎更加有魅力,因为这个地方是存在的,并不是桃花源那样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2.后期对湘西世界的描写:两次返乡之旅
        沈从文对湘西的认识不是一次性的,1934和1938年的两次返乡之旅使他重新认识了这个他所生长的地方。
        2.1沈从文1934年的返乡之旅:《湘行散记》
        在沈从文1934年的返乡之旅中,他除了看到与记忆中家乡一样的美,也看到了湘西社会对的腐败堕落与战争和鸦片腐蚀下的灵魂。这一点在《滕回生堂的今昔》中表现的尤为明显。记忆中滕回生堂桥头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节日期间更是热闹,如文中“那些铺子一到端午时节,就如我写《边城》故事那个情形,河下竞渡龙船,从桥洞下来回过身时,桥上有人用叉子挂了小百子边炮悬出吊脚楼,必必拍拍的响着。夏天河中涨了水,一看上游流下了一只空船,一匹牲畜,一段树木,这些小商人为了好义或好利的原因,必争着很勇敢的从窗口跃下,凫水去追赶那些东西。不管漂流多远,总得把那东西救出。关于救人的事,我那寄父总不落人后。

”(沈从文,2012)而当沈从文过了近十二年又回到了个桥头,却发现 “现在这桥上一共有十家烟馆,十家烟馆里还有三家可以买黄吗啡。此外又还有五家卖烟具的杂货铺。”人们的精神在战乱和鸦片下被腐蚀,“受横征暴敛以及鸦片烟的毒害,变成了如何穷困与懒惰!”(沈从文,1984)
        2.2沈从文1938年的返乡之旅:《长河》
        时隔四年后,1938年的湘西之行又使沈从文看到了湘西的变化。《长河》有一个贯穿全文的线索,即“新生活”,对于这个名词,长河中的人也各有看法。“新生活”对老水手来说,是一个非常敏感又模糊的东西,正如文中提到“他好像预先看到了些什么事情,即属于这地方明日的命运,可究竟是什么,可他说不出,也并不真正明白。”
        在小说《长河》中,“现代”的入侵,不仅仅在机器和新事物的传入,更多的在对人思想价值的转变。以往受到古老神话传说中爱情故事熏陶的女孩子,对爱情有着简单而直接的向往,在一首首歌中也男孩子产生爱情,像翠翠;也有互相交换孩子来教育的童养媳,如萧萧,也有未婚产子自杀的女孩子,如翠翠的母亲,也有跟外族偷情被死刑处死的女人,如巧秀的母亲。随着现代的入侵,这一部分人的数量也必然减少。
        整个《长河》中我们看到湘西的变化,人们的堕落已经不仅仅是《湘行散记》中鸦片和战乱中难以抽离的被动状态,而更加倾向于一种主动的堕落当中。越来越多从乡村走到城市又回到乡村的人,冲击着古老的文化。现代文明并非不好,只是大家似乎对它太过热忱而走向今天的极端——城市化。“某个地区、村庄、城镇、职业、种族或宗教共同体等所有的某些传统都在这一过程中消失了。”(哈代,2004)
三、沈从文关于湘西世界小说的主题
        1.对原始湘西世界的赞美与推崇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表现出未经“文明社会”浸染的自在生命形态,乡土世界里的人物率真、朴质、自然,青年男女交往时,没有扭捏做作,也无伦理纲常的束缚和精神负担,一切全是自然顺从心底的意愿而发生的。同样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文化注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追求人的自然本性,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乐天知命,豁达大度,人与人交往的真诚,人生态度不卑不贱,既不苛求自然也不苛求人事,人们敬畏自然,一切顺其自然,敢于承受生命的重负,以为凡事皆为上天的安排而乐天信命。
        2.沈从文对工业文明的批判
        沈从文站在前工业文明时代,对于崭露头角的工业文明的丑恶给予了不遗余力的批判,他认为都市文明处于金钱、欲望、商业的背景下,逐渐培养出一种实利意识,并与中国传统中的庸俗、自私、虚伪、狡猾、愚昧和懒惰等因素结合,形成了古怪的东西。
四、结语
        沈从文的作品有着对乡村文化的讴歌与对现实的反思,并最终提出了自己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法,即人们对美和爱的信仰。在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传统乡村世界开始走向衰落的过程,时至今日这一过程仍在继续,甚至某写乡村文化已经衰亡。城市化虽然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但也不应忽视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可是复兴的过程也不是生搬硬套的模仿与堆砌,而是心存敬畏之心,对大自然的神往和敬慕,相信大自然中蕴藏着提高人类精神境界与道德价值的力量,这也是当代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沈从文. 沈从文别集[M]. 岳麓书社出版社, 1992:3.
[2]沈从文. 湘行散记·滕回生堂的今昔[M].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 124.
[3]沈从文. 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M]. 花城出版社, 1984.
[4]哈代. 哈代文集[M].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