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人福
湛江市第二十二中学
【摘要】教育惩罚有一定的必要性。自古以来在世界各个国家的教育历史中都一直存在,只是不同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惩罚的性质、要求和方式有所不同而已。适当合理的教育惩罚对规范少年儿童的行为,增进个人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行为自觉,维护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的权威性是有利的,但随意惩罚、滥用惩罚以及过度惩罚不仅违背了教育惩罚的最初目的,而且可能会因此带来严重的后果。所以,教育惩罚要理性。
【关键词】教育惩罚;必要性;理性
一、教育惩罚的现实及必要性
惩罚在教育中的出现,不仅是要规范少年儿童的行为,使其遵守纪律,还在于使少年儿童不违背并且继承族群既定的生活价值准则和习俗传统。这种必要性使得惩罚在古今中外各国的教育历史中一直存在,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惩罚的性质、要求和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人类早期的教育中,惩罚可能是对少年儿童行为管理约束的主要方式,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惩罚被当作少年儿童行为管理的辅助手段,到了当代,惩罚被视为在教育中慎用的一种手段。
教育的历史还向人们显示,惩罚是赋予家庭长者和教育者的权利,他们可以对少年儿童行使处罚的权利。而今,这种情况虽未禁绝,还偶尔可见。但教师不许任意或粗暴处罚学生已成现代社会和教育的基本共识。
教育惩罚在教育历史中也有一定的思想认定,不少教育家都没有否认必要的教育惩罚。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犯了过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他们之所以受罚,不是由于他们犯了过错,而是要使他们以后不再犯错。苏联教育家、集体主义教育代表人物马卡连柯认为:不惩罚的办法只是对破坏分子有力,如果学校没有惩罚,必然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保证。凡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法国思想家涂尔干在其《道德教育》中提到:为纪律赋予权威的,并不是惩罚,而防止纪律丧失权威的,却是惩罚。
教育惩罚必要性在当代也有现实的理性认可:惩罚是维护学校或班级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必要手段,有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对不良行为给予恰当处罚,有利于维护教育法律法规和学校以及班级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增进个人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行为自觉;适当合理的惩罚能使其被惩罚者反省自身过错及原因,使人明辨是非,形成耻辱感,走上健康成长的轨道。
二、教育惩罚的扭曲及原因分析
现实教育惩罚并没有因为其必要性而得到正确使用,主要表现为:失去教育目的(意义)的惩罚:罚抄书;罚留堂;罚站;罚做俯卧撑;罚跑步;罚扫地;罚本子等等。惩罚不是基于教育上的目的,而是为了使学生服从教师个人权威意志,为自身立威;随意惩罚、滥用惩罚或过度惩罚。心气好时不太管学生,心气不顺时,往往把火气撒到学生身上,对有异议的学生狠狠处罚;把处罚作为管理的主要手段,对不该处罚的学生也进行处罚。
在处罚方式上和力度上违背相关规定和要求,过分苛刻对待学生;畏首畏尾,不敢处罚学生,怕学生怨恨老师,怕引来矛盾冲突,招致对自身不利的后果,对该惩罚的不良行为不进行惩罚。当今较为突出的是两极化现象:滥用惩罚和不敢使用必要的惩罚。
上述现象和问题意味着有的教育惩罚被扭曲,使教育惩罚陷入两难之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就教师而言:存在着对教育惩罚意义认识片面的问题,如以为惩罚是维护教师权威意志等,受陈旧师生观的影响,如师道尊严,把任意惩罚学生视为天经地义,教育观的片面性,如因追求升学率而单纯以分数衡量学生,教师自身缺少经验或性情急躁,如对事情不做仔细了解核实、不与有关部门会议、不注意程序、不考虑学生个性心理等,教育惩罚引发的现实后果导致有些教师产生消极认识,如惧怕学生给予不利评价,家长袒护孩子不容许惩罚、怕被认为教育观念方式老旧落后等。
就教育部门对教师的管理而言:一方面要求教师对班级和课堂严格管理,以秩序优劣和学习成绩好坏评价教师;另一方面在评价教师方式和职业道德评价上简单化。这种情况导致教育惩罚的两极现象:随意或滥用惩罚和不敢惩罚。对教育惩罚虽有一定的原则要求,但明晰的操作性规范不足。
就学生家长而言:要么要求教师对自己的孩子怎么管都行;要么偏听偏信,怀疑和否定教师对学生不良行为给予惩罚的教育真诚。
三、教育惩罚扭曲的矫正思考
走出教育惩罚的困境,首先要认清教育惩罚的性质。什么是教育惩罚?那种坚持和体现(或者说具有)公正性、人道性和教育性的惩罚才可称之为教育惩罚。不具有这种性质的惩罚都应给予批评或责任追究,坚决禁止。
1. 明确教育惩罚不可逾越的底线有法律底线、伦理底线和心理底线。
2. 制定教育惩罚的各种规范或条例,把教育惩罚纳入规范运行的轨道,使教育惩罚有章可循。包括明确各类惩罚的标准、惩罚的方式、惩罚的程序、惩罚执行的主体;学校的惩罚权限和程序、教师惩罚的权限和程序、惩罚中意外情况处置程序;惩罚告知要求、非正式惩罚的要求,等等。班主任的班级教育管理一定要有班级的惩罚条例和细则。
3. 强化对惩罚的监管,把惩罚是否符合教育惩罚性质,是否违背设置的底线、是否公正规范、效果如何等纳入对教师的考核之中。应把随意惩罚、滥用惩罚作为日常监管的主要任务,重点查处过度惩罚。
4. 讲究教育惩罚艺术。包括对惩罚对象心理状态的考虑、惩罚的时空是否适宜、惩罚的力度强度的适当确定和把握、事先告知或征询中的教育诚意、惩罚事后的教育跟进等。
马卡连可讲过,“正确地和有目的地运用惩罚是非常重要的。优秀的教师利用惩罚的制度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但是笨拙的、不合理的、机械地运用惩罚会使我们的一切工作受到损失”。所以教育惩罚不可缺少理性。
【参考文献】
[1] 林辉.关于德育教育问题的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1(4).
[2] 王海明.论品德的结构[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08(2).
[3] 王啸.公民教育:意义与取向[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1).
[4] 傅维利.真实的道德冲突与学生的道德成长[J].教育研究,2005(3).
[5] 檀传宝.论惩罚的教育意义及其实现 [J].道德教育研究,2003(5).
[6] 伍德勤.中小学教师体罚行为论析[J].教育研究,2006(3).
[7] 赵宏义.学校德育原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