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静海 301600
摘要:资助育人实践中提出,要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高校受助学生作为弱势群体,其思想状况、心理因素具有特殊性,更应本着“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融入到资助育人的实践当中。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建立科学的心理疏导机制,多元化教育引导,提升受助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塑造良好的人格品格,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关怀满足的是学生多层次和多方面的需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心理疏导主要指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针对大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缓解其心理压力,疏导情绪,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在进行心理调适的过程中解决思想问题。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具有同一教育目的,它们都是从关心人、理解人出发,充分考虑人的内在需求,努力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选择心理疏导方式本身就体现着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是实现人文关怀的一种手段。二者都以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觉悟为宗旨,而不是脱离政治性、意识形态性谈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二、资助育人实践环节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重要意义
(一)教育理论下资助育人环节的需求
马斯洛著名的五层次需求理论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层次依次由较低到较高排列。在满足的基本生理需求之后,主体将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渴望爱与被爱,希望得到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受助学生往往伴随自卑、多疑、焦虑等心理障碍,对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更为迫切。那么,在资助育人实践环节中融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正是符合马斯洛需求理论的规律和要求,也是教育理论背景下资助育人实践的重要需求。
(二)培养爱国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严峻,大学生分辨是非、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能力薄弱。从宏观上,错误的价值观会带来负面影响,受助学生通常存在自卑与心理脆弱的特点,难免容易被鱼龙混杂的错误思想误入歧途。微观来看,受助学生缺乏关怀、被歧视,导致对人生、世界的看法逐渐失真,丧失面对生活、面对挫折的勇气,易形成错误价值观念。科学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仅能厚植受助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而且能帮助其建立自信、激发正能量、提升交际能力,帮助他们养成正确“三观”。
三、资助育人实践环节中融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现状
(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高校资助育人实践环节中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还是会出现一些学生因经济、学业、心理等问题造成不良事故的发生。对受助者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还停留在单纯地从外部向其灌输思想道德修养的知识和社会道德规范,缺乏具有满足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教师队伍合力。
(二)实施方式被动,覆盖不全面
当前,全国各大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是依旧存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实施方式的被动,覆盖面不全等现象。一方面,心理咨询室和心理辅导教师的数量少,大多数以学校为单位建立,各学院无专项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建设,心理教师队伍配备不全;辅导员日常教育中更偏向事务性处理,对受助学生缺乏人文关怀和精神层面的引导。
另一方面,大多数受助学生又比较内向、不善交流,当其出现经济、学业及心理问题的困难时,很少主动去找老师帮忙解决。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实施被动,错失教育最佳时期,容易导致情况恶化。
四、高校资助育人实践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路径探索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实效
加强教师和辅导员的专业能力,提高人文关怀意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积累,加强专业培训和系统轮训。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党员教师的影响力,在资助育人实践中形成“辅导员—专业教师—导师”的合力,对受助学生教育全面协调,重点关注。
(二)理清需求分类施教,建立资助育人中的心理问题防御与干预机制
资助育人实践不仅仅是简单的给予和帮助,要理清其需求,分类施教。尊重受助学生的尊严和人格,确保公平公正,注意资助方式和方法;建立受助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机制,总结以往案例经验,根据不同受助学生心理、人格、思想、家庭背景上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感恩教育、责任意识教育,进行差异性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通过个别心理咨询引导他们树立自信,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鼓励进行改善人际关系、引导情绪调控等。
(三)抓住网络教育阵地,创新资助育人实践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新途径
一是建立心理服务网站,开设网上咨询中心。大多数有心理问题和自尊感强的受助学生,通常不想抛头露面或被他人知晓,要充分利用网络虚拟空间使这部分学生能够得到心理咨询和心理解困。二是加强网络论坛、网络课堂等多形式网络教育平台,将人文关怀的意识应用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中。三是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短信交互平台、微信公众平台、QQ 群和微博等大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牢牢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主动权,加强受助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
(四)开辟多元化教育引导,全方位推进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健全发展
开展多元化教育,全方位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融入资助育人的具体实践中。第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积极鼓励政治坚定的受助学生向党组织靠拢,用党组织的坚定理想信念塑造其顽强的人格。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教育,促进受助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发展。第二,加强实践育人环节。加强自强社、心理健康教育等社团建设,通过讲述自强故事、心理类话剧、公益志愿服务等方式,提高受助学生参与、组织、展示等能力。不仅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也增强其人际沟通和社交能力,在社团活动中感受来自老师和同学的人文关怀,增强自信。建立助教、助研、助管岗位。提供受助学生协助老师做课题、到办公室帮忙处理事务等岗位,使他们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既解决经济困难又提高能力。第三,发挥协同教育效果。加强对受助学生在就业环节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协同教育,充分发挥协同教育功能,助力受助学生顺利就业。例如:加强对受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辅导,组织开展就业培训,助力其掌握更多的应聘方法和技巧;通过校企合作,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状况对受助学生实习、就业进行优先推荐。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一蹴而就,资助育人工作更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尊重受助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诉求,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结合起来,激励受助学生树立信心,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使其常怀感恩之心,将爱与关怀延伸至整个社会。
参考文献:
[1]李晓敏.“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资助育人模式的构建[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07):173-174.
[1]欧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人文关怀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06):54-55.
[3]李丹.马斯洛需求理论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心理健康教育[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34(04):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