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全智
北京市大峪中学 102300
孔子弟子三千,著名的有七十二贤。孔子还曾经特意点出十个人来,对他们的不同才能,如数家珍般进行罗列:
11.3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
这就是著名的“孔门十哲四科”。
我们看看孔子和十哲中的四个:子路、宰我、子贡和颜回和孔子之间的故事,这些故事都被记录在《论语》中。
(一)
《论语》中涉及子路的篇目有34处,子路可谓是和孔子关系最为密切的弟子。子路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最直率、描写也最传神。
12.12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孔子评价子路头脑清晰,处事明快,可以根据只言片语就能判决案件。不轻然诺,语出必信。同时他也认为“由也喭”(子路鲁莽),“子路,行行如也”就是非常刚强的样子。可见在孔子心目当中,子路勇敢刚强,但是处理问题比较冲动,不能三思而后行,所以孔子十分担心子路未来不得善终(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师者仁心,孔子常常用语言或者是行动来矫正子路的做法。比如:
11.2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对待同一个问题,孔子给出了迥异的答案,这是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基于一个老师对于众弟子的深刻了解。但是子路好像是并没有在意孔子一片苦心,常常在孔子提出问题的时候,习惯性地不假思索地率先抢答,丝毫没有要改变自我的意思。甚至有一次直言“子之迂”(您的迂腐竟然到了这种地步),让孔子忍不可忍地直斥“野哉,由也”(你太鲁莽了,子路!)
子路一生追随孔子。孔子说:“我的道如果行不通,就乘上小木排到海外去,跟随我的,怕只有仲由吧!”子路保护孔子唯恐不周,不愿使孔子遭人非议。孔子说:“自从我得到仲由,就没有听到过恶语。”
在子路63岁时,遇到卫国内讧,混战中缨冠被击断,他想到孔子“君子虽死而冠不免”的礼仪教导,在重结缨带时,被敌人砍死。当在鲁国的孔子听说卫国发生了宫廷内乱,马上说:“嗟乎,由死矣!”老师了解弟子的忠勇,也知道双方力量的悬殊,所以他知道子路死定了。这也是他们师生之间的默契和心有灵犀吧。
子路的死,对孔子这样一个七十二岁古稀老人打击太大了,第二年孔子也去世了,时年73岁。
(二)
《论语》中对学生批评最狠的一句话大概是“朽木不可雕也”。这句话曾给那些后进生们带来了多少心灵上的阴影啊!对,这句话就是孔子说的。
5.10 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作为忠厚长者的孔老夫子对一个学生说出这样的狠话,估计是源于宰予屡教不改的懒惰以及对于他令人不齿的言行不一的愤怒。给康熙大帝做“日讲”的大臣在讲解这一段时认为,这正是孔子爱之切责之深,下一猛剂正是“欲其猛然惊醒也”!
宰予口齿伶俐能言善辩,孔子常派遣他出使各国,如“使于齐”、“使于楚”等。后来宰予任齐国临淄大夫。唐开元27年(739年)被追封为“齐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为“临淄公”(后又改封“齐公”)。
孔子把宰予列入了孔门十哲之一,算是一个令老师又爱又恨的成才的学生。
(三)
《论语》中子贡与孔子的问答最多,而且专注于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论语》中多处出现“子贡问仁”“子贡问君子”“子贡问友”“子贡问政”“子贡问士”……勤问则深思,口才很好,雄辩滔滔,又能料事,所以他对孔子的思想的阐述也是最为深刻的,对孔子思想的评价和孔子形象的维护也最有力。
19.23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子贡形象地阐述了孔子的思想平凡而伟大,语出平常,内涵丰富。弟子们入其门,无不服膺,都努力将其发扬光大。而那些不得其门而入的人,大概就会像叔孙武叔那样口出不察之言。
孔子死后,众弟子庐墓三年,子贡守墓六年,师生之情胜过父子。
(四)
《论语》中有一个在孔子看来十全十美的学生,这个学生就是颜回。孔子一直对颜回赞誉有加,始终不肯加一句贬语给他。
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①,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岁,出身贫贱,一生没有作官。颜回敏而好学,能闻一知十,注重仁德修养,深得孔子欣赏和喜爱。颜回才29岁,头发就全白了,而且早逝。颜回死时,孔子哭得很伤心,说道:“自从我得了颜回以后,弟子们就更加亲和向学了。”
6.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孔子深深赞许颜回的好学,还包括他不迁怒、不贰过的心性修养。而他有此涵养,是由于他的好学。所以孔子在他英年早逝后悲恸至极。
11.9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由于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所以至三国魏正始元年(240年)祭孔时开始以他为配享从祀之例。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被封为“亚圣”。
通过《论语》所体现的千姿百态的师生关系,可以勾画一幅伟大孔子对待不同学生的全景图。这色彩绚烂的教育诗篇启迪我们,不能一概而论的强调惩戒和批评,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普遍化施以赏识。只有身处具体情境,才能找到赏识和惩戒批评的钥匙,才能把教育之大爱,如甘霖般播洒于受教者的心灵,促其成长,育其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