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茵,马莉,任朝晖,黄营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广东 佛山 528222)
摘 要:在发展新工科的背景下,本课题通过问卷调查形式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模式,对比新工科专业学生与非新工科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两种针对新工科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模式——跨学科学习团队模式和个性驱动的实践探索平台模式——的运行机制和实现的关键问题,为新工科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工科;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培养
一、研究背景
自新工科建设提出以来,各地高校为主动适应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新趋势,对一些专业进行了调整,开始打造新工科专业。新工科教学采用跨学科协同合作、实践互动等教学策略,并实施混合学习,培养新工科学生个人效能、知识、学术、技术和社会能力,使大学生不再拘泥于本专业的知识,而是更加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拓展知识面[1]。
在大学阶段培养上述素质、能力,首先要分析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再有针对性地探索教学模式。不少研究曾对大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过调研,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特点也在发生着变化,尤其是90后个性张扬,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突显。个性化学习,是由学生自身或由他人通过对学生的全方位评价,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度身定制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根据此模式有效地学习。
工科大学生是新工科建设过程中的主要对象,据项目组前期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显示,超九成受访的新工科专业学生认为有必要为自己建立对应的学习方法。由此反映出,当代工科大学生已有全面发展的意识,以及建立个性化学习模式的需求。本研究以我校新工科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索针对新工科专业学生如何进行个性化培养,使其符合新工科发展的要求。
二、新工科大学生学习模式分析
学习模式是指能使个人学习状态达到最佳的学习方法,这是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而近年来得到普及的思想[2]。本课题组组织了一次调查研究,制定了一套关于“新工科大学生学习模式”的调查问卷,以新工科和非新工科专业的学生为调研对象,并对有效反馈结果进行了统计、对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
1.新工科专业学生中近37%的学生能够连续1.0~1.5小时专心学习,24%的学生能连续学习1.5~2.0小时;而非新工科专业学生只有23%的学生能够连续1.0~1.5小时专心学习,最大比重的是30%的学生,他们能够连续专心学习的时间只有0.5~1.0小时。这说明新工科专业学生的专注力比较强。
2.当代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途径较多,在新工科专业学生的学习途径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网络视频、教材、辅导书练习册和网站,而非新工科专业学生的学习途径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教材、辅导书练习册、网站。这说明了新工科专业学生更善于利用新媒体获取知识,更倾向于使用具有视、听的感觉模式来学习。然而,参加项目、竞赛、科研团队等方式占比较低,说明还有提升空间,这些方式还没发挥其应有作用。
3.新工科专业学生和非新工科专业学生较为相似的地方是均有64%的学生倾向于自主学习,而非合作学习或探究学习的学习模式。这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喜欢独立的特性,然而这种不太喜欢合作和探究的特点可能会影响到其进入社会后的工作方式和状态。高校需要提供更多的团队协作机会与平台以培养其团队精神,以及提供探究型的学习活动,以开发其探索研究的潜能。
除此以外,调查还发现不同学生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目标和学习方式的偏好,而不同目标也和学习方式有着密切的关联性。这也体现出个性化学习的必要性。
三、个性化培养模式的设计
根据上述的分析,本课题组提出两种面向新工科的大学生个性化培养模式,包括:跨学科学习团队模式和个性驱动型实践探索平台模式。
1.跨学科学习团队模式
团队学习是指团队成员通过互动学习,不断获取、整合与分享资源,优化团队体系,提升组织适应性,提高凝聚力以达到团队目标的一种学习方法。
在团队中,每位成员各司其职,明确目标,相互理解,开展自主协作学习活动,让学习者在协作中互相学习逐渐学会社交技巧,尊重个别差异,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以致用,锻炼实践能力,从而实现“1+1>2”的效果[3]。学习团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即往共同的目标前进,也就是“共同体”的概念。
华人图灵奖得主姚期智曾指出: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在于多学科交叉融合。不同学科理论的交叉结合,新技术日渐成熟,往往会催生理论和技术上的突破创新。交叉学科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这些交融经常发生在学科的边缘或交叉点。这就与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的新工科思想不谋而合。我们的跨学科学习团队模式就是出于这样的目的而提出的。
学习团队中的成员由来自不同专业、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奋斗目标的大学生组成。不同专业的教师组成教师团队,指导团队成员确定各阶段的学习目标,制订计划框架;另外教师团队通过学习目标、成员特点等分析,设计有利于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和能体现学科交叉的项目或任务,并为学习团队在执行任务时进行指导,排忧解难。学习团队定期开展讨论会,对团队内存在的问题或任务的执行进行讨论,力求思维碰撞,集思广益,发挥个体与集体的智慧,提高创造力。特别要注意以老带新,及时吸收新人,吸纳更多专业的学生,为学习团队注入新鲜血液,做好传承。
2.个性驱动的实践探索平台模式
个性驱动的实践探索平台是结合大学生的兴趣进行引导式学习,引导大学生往新工科方向发展,实现领域互通和学科交叉的一个平台。该平台提供一些实践型探索型项目,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推荐项目及合作成员,学生可在平台上选择项目,再合作完成项目,在此过程中巩固知识,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
本模式分六个阶段:个性倾向分析、理论学习、个性倾向分析、完成实践型项目、个性倾向分析、完成探究型项目。其中理论学习和实践型项目结束之后再次进行的个性倾向分析是为了检测其学习成效,并作为下一阶段的项目推荐的数据支撑。
(1)个性倾向分析。指学习者在平台中,选择专业并设置目标、期限,然后进行个性测试,包括兴趣爱好测试、专业水平测试、学习方式及成效测试。本测试的目的主要是根据学习者的兴趣爱好、水平能力等进行个性化分析,为学习者适时推荐与其水平能力相符或略高于其水平能力的学习资源、与其专业兴趣、爱好相关的项目介绍。学习者可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
(2)理论学习。内容是根据项目所需知识点而推荐的,而项目是学习者根据个性倾向分析之后的推荐结果中选择的。在学习期间和结束时都有相关知识点的测试,形成理论学习阶段的评价。对于未能完成学习任务或通过考核,则由教师团队和导师进行指导,继续任务和考核及评价,直到完成及通过为止。
(3)实践型项目。根据学生特点、专业基础、目标所开发的实践型项目由浅入深,逐渐加大学科交叉的部分,促使学生逐渐适应跨学科学习、跨学科合作的项目实践。
(4)探究型项目。属本科向研究生阶段过渡的项目,为学有余力的同学而提供的具有挑战性的研究型项目。学生在实践型项目中表现优秀,并表现出具有探究意欲和探究潜力的,将会在实践型项目结束后的个性倾向分析结果中推荐其相关的探究型项目。
四、总结
上述两种个性化培养模式是在对当代大学生学习模式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培养模式均突显了个性的导向作用,提高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其中还实现了学科交叉,更能激发学习热情,甚至有利于引导非新工科的学生向新工科靠拢。这为新工科的发展提供了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周开发,曾玉珍.新工科的核心能力与教学模式探索[J]. 重庆高教研究, 2017,5(3):22-35.
[2]魏耀发.关于学习模式的概念辨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5, (08):26-28.
[3]胡春春.基于课堂的学习团队建设[J]. 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 2015, (11):74-74.
基金项目: 2018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基于个性化教育的网络工程专业双创能力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8-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