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守平 谢玉荣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 , 北京朝阳100102)
【摘要】本文通过“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一节教学片段的两种教学设计的对比分析,阐述如何在基于真实情境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
【关键词】科学思维;情境创设;问题解决;案例分析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2017 版)》中指出:“科学思维”是物理核心素养的一个方面。“科学思维”是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联系的认识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物理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方法在科学领域的具体运用;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和批判,进行检验和修正,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格。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
1 传统的教学忽视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
对于《自由落体运动》一课,有的老师教学中体现了与原来不同的教育理念,有的老师还没能真正理解新课程理念,还停留在传统填鸭式教学层面上。下面是一位甲教师按传统方式讲课的内容片段:
教学内容:为什么平时总是看见轻的物体下落得慢、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也是生活中经常遇见的问题。
老师:实验演示,面积相同的一枚硬币和纸片从同一高度无初速度地释放,同学们是否看到了硬币下落得快些而纸片下落得慢些?(问法缺乏激疑性)
学生:是
老师: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斯多德提出来的一个错误观点,这个错误的观点被加利略巧妙地推翻了(老师板演了推导过程)
老师:为什么看见的“事实”不“真实”了呢?
学生:(没有响应)
老师:其实这是由于空气阻力作用的原因,如果没有空气阻力,轻、重物体的下落快慢是一样的。接着老师用真空管进行演示。
………
评析:这段教学教师设计了问题,通过演示实验给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参与研究程度不高、缺少思考,将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体验与探究,没有达到新课程标准关于对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的要求。
2 在情境问题解决中,实践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的达成。
我们结合新课程标准关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开展了教学研讨,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本节从新进行了二次教学设计,并上了示范研究课。以下是乙教师设计的教学片段:
2.1 问题情境: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现在我来做一个小实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取面积相同的纸片和硬币从同一高度同时无初速度释放。(同样的实验,乙教师与甲教师的问法不同)
学生:硬币下落得比纸片快些。硬币做直线运动,纸片做曲线运动。
老师:很好!同学们有两个发现,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发现。为什么硬币下落得快些?
学生:因为硬币比纸片重些。(真实情景)
老师:真是这样吗?(不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学生:沉思
老师: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实验:教师将纸片团成团,再次将硬币和纸团从同一高度释放。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基于真实情境产生的问题);你们也来做一做。
学生:纸团直线下落,几乎与硬币同时落地。
老师:从上述两个实验现象,你能想到什么?
2.2 探索分析:通过问题逐层推进,学生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生:两次实验不同的地方,在于第二次将纸片团成团,两者几乎同时落地。
说明轻重物体下落一样快。
教师:那么你能设计实验进一步证实你的猜想吗?组织学生讨论、分组设计实验,并实验完成下列表格,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设计并进行实验。(下面是一组学生设计及实验记录的结果)
实验记录表1
实验内容 实验结果 结论
面积相同的纸片与硬币从同一高度同时无初速度释放 硬币先落地
重的物体下落快
两张一样的纸,将其中一张搓成团,另一张铺平,从同一高度同时无初速度释放 纸团先落地
同样重的物体下落时也有快慢之分
一张大纸和一张小纸,将小纸搓成团,大纸铺平,从同一高度同时无初速度释放 纸团先落地
轻的物体下落快
老师:你们能从你的实验结果归纳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物体下落的快慢似乎与物体的轻重无关?
老师:那么你们认为与什么有关呢?(设疑逐层深入)
学生:与物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老师:按照学生的分析,教师给每实验小组提供几个大小不一的小铁球和形状各异的小铁块。
2.3理论分析:学生交流展示,评价实验结果,推理实验结论。
老师:怎么样?
学生:似乎与体积大小和形状也无关。
老师:既然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是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物体的形状无关,那么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交流、讨论)与空气阻力有关。
老师:你们的意思是,如果没有空气阻力,轻重物体的下落快慢是一样的,是吗?
学生:是。
2.4 实验检验:通过科学实验检验上述结论,并介绍“比萨斜塔实验”。
老师:演示“毛钱管”实验,介绍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
学生:参与老师的实验,感受科学实验的迷人魅力!
2.5 引导总结:建构自由落体模型(内容略)
通过上述两个教学片段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同样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处理上,两位教师却存在很大的差异。乙教师将问题融于真实的实验情境中,通过实验现象观察,引发学生思考,发现问题。学生相互协作、进行实验设计、动手实验、动眼观察、动口表达与交流、分析与总结,经历了科学推理、论证及模型建构的科学思维过程,弄明白了轻重物体下落快慢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如果排除空气阻力的因素,轻重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经历了科学探究的物理过程,初步学会了把实验获得的信息演绎、归纳成结论的科学方法,在学习中领悟了探究的思想,感受到了科学研究带来的快乐。
通过教学研究,作为教师的我们也深刻地领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以知识为载体,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包括观察、测量、提出假设、进行实验、交流、推理论证等)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形成科学概念,培养探索未知世界极积态度。
参考资料:
1 陈信余 营造创新环境 培养创新精神,中学物理,2001年第9期.
2 李卫红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广东教育研修手册,2005年3月第一版.
3 辛自强 问题解决与知识建构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汤守平(1969-12),男,满族,北京市朝阳区人,中学高级,本科,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研究方向:物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