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文言文教学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1/3/1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2期   作者: 于雷 刘凤英
[导读] 相较现代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要淡一些,感悟能力要弱一些
        于雷  刘凤英
        济宁海达行知学校

        相较现代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要淡一些,感悟能力要弱一些。长期以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追求面面俱到,总怕学生不能理解,将一篇文质优美的文言文分解得支离破碎,学生成了机械完成笔记、翻译、背诵等学习任务的机器。长此以往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渐失,教师的教学花得工夫不小可总是收效甚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2019年)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当下文言文教学中所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值得深思,也亟待解决。
        
        一、关于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忽视方法迁移
        我们能看到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讲解过多,面面俱到,主次不清,长此以往,学生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教师越来越不放心,最后就是恶性循环了。
        课堂上,教师拼命讲,学生则拼命读,拼命记,拼命抄。一篇完整的文章成了碎片,不去还原,记住了某一个虚词用法或某个实词的罕见义项,换个场合就“不认人”了。不能讲透,就无从迁移,久之,越“背”越多,师徒只好“气喘吁吁”“相视而笑”了!这和小农经济时代的越干越穷的怪圈有点相像啊。
        2.忽视能力培养
        文言文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方法单调,已是普遍现象了。如此,则学生学习文言文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是零碎的不是完整的。不能授之以渔,学生能力就难以得到锻炼和提升,只能是文言文学习的权宜之计。解放教师就是最大的解放,授之以渔才是长久之计。
        3.忽视隐性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许多时候我们把它遗忘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分别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总是“沉浸”在题海战中,不能与时俱进;有的有了些许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意识,不能够将其显性化,更不会具体化,不能达到实施的层级。
        我们常常见到的是一篇古诗文学完,学生仅仅熟读背诵了课文,了解的只是本篇的重点实虚词、文言句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知识,真正的文化内涵及精神意蕴却没掌握。
        其实,我们中华文化中许多精神精华都来自文言经典著作,它们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启迪我们的心智,愉悦我们的精神,引领学生学习它们,感悟它们,充分利用他们的隐性价值是很有必要的。
        4.忽视教师自身的局限性
        从教师的角度看,我们自身也有不少软肋。
        一是缺少理论支撑。教师只知道教,只顾着教,缺少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指导,缺少理论支撑,就难有高度。像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的基本理论都对文言文的教学很有帮助,我们平时的关注度也是不够的。


        二是文言素养低和文言文教学能力不高。教师自身文言文功底不高,底蕴不厚实;对文言文中出现的随机性问题的处理能力不强;对遇到的文言现象敏感性差……这些无疑都限制了教师对文言文的教授和品读,甚至对学生进行有效解读。
         三是对教授内容缺少质疑精神。教师讲解文言文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一步。其实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就是人教版的也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为注释都是个人做的,有问题甚至是错误很正常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了,就可以大胆质疑,小心论证,不唯书。这种行为会影响我们的学生,养成用心思考的好习惯。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品质。
         
         二、关于文言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要立体设计,引导学生学会整体构建。
        文言文教学的设计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运用全局意识,立体设计学习活动,在实际的教与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整体构建。
        学习文言文,首要的是注重基础,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可以指导学生对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进行归类整理,在对比中学习,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如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提宾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等句式特点,通过比较差异,并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并实现文言文阅读迁移。
         二要把握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深度思考。
         教师的讲解要突出重点积累常用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达到触类旁通。而不可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否则会让学生无所适从。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再加上教师有重点的讲解和点拨,学生大致疏通文意的要求还是能够达到的。即使开始学生有些地方读不懂,但日积月累,学生读懂的地方就会越来越多。
        三要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触类旁通。
        “教是为了不教”,课堂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它与整个语文教学的要求是一致的,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生要获得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光靠课内教材上为数不多的文言文来练习是不够的。所以教师一方面应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课外文言文,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需选择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难易适度的课外文言文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
        不少语文教师自身语文涵养不高,教学中不少老师方法“高效”:让学生背背,拿来译文读读就行了。遇到问题不用心解决,缺乏文言阅读的敏感性。
        另外,文言文教学还应适当加强文字教学。中学文言文教学,由字形求字义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把传统的文字学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的重要步骤。借助形声字的字形分析,能了解其本义,并能借以确定带有同一形旁字的共同意义范畴,正确辨识形旁、声旁。如以 “阝”(左)为形旁的字都从“阜”,故须先弄清“阜”字。由《说文》可推知,从“阜”的字都与山之高下 有关,如陵、阿、隅等。以“阝”(右)为形旁的字,都与“邑”有关,是地名或行政区域,如鄙、都、邦等。当然,因形求义也有其局限性,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背景下,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要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能让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让学生于不知不觉中喜欢上学文言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