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洋
济南育秀中学 山东 济南250000
摘要:作为教学手段的一种方式,新媒体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展现出交互性的优势,也被广泛地运用于现代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师生、生生间的知识共享和有效互动提供了技术支撑。基于此,本文将新媒体技术与初中教学相结合,提出了构建云平台、电子白板展示、欣赏软件示范等教学建议,致力于利用新媒体技术活跃美术课堂,实现初中美术教学的现代化。
关键词:初中美术;新媒体;线上教学
目前,新媒体在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也在改变着基础教育的各个方面,美术教学自然也不例外。无论是美术欣赏课程还是创作实践课程,都需要师生双方凝神聚力,对所接触的知识进行快速反应和直接反馈;恰好,新媒体技术交互性的重要特征,为初中美术教学手段的革新提供了重要助力。结合笔者所面对的美术教学现状而言,长久以来,学生受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学交互层次低且模式单一,学生的美术理论知识接受水平、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有待提升。在素质教育背景之下,美术教师将于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艺术感知能力和综合能力作为根本教学目的,亦致力于将新媒体技术融入美术课堂上,构建多向交互体系,并利用新媒体、网络空间的海量教学资源和丰富艺术表达形式,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一、构建云平台,实时上传资料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实现资料和学习经验的实时共享,也大大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教师的教学观点和学生的学习想法得以快速传输。基于此,教师应当尝试在新媒体技术的引领下,构建网络“云平台”,将课程内容中涵盖的美术流派、重要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拓展性资料、生活中的图片、设计案例等上传至云平台。同时,教师亦可要求学生针对本课代表性作品发表见解,撰写赏析文字、汇总同类型作品、提出绘画设计相关问题等,在云平台上进行交互,在扩展学生美术学习视野的同时,让教师明确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现状及学习问题,从而构建更为完善的课程体系。
例如,在学习《灯饰设计与制作》一课时,教师首先可将市场上的典型灯饰成品图片、自主设计与制作灯饰的工艺流程、应用美工刀、针线、细铜丝的方法等作为必需型资料,拆解、分析不同灯饰的结构作为拓展型资料,上传至云平台,让学生在课前明确这节课程应当准备的工具、熟悉设计与制作灯饰的基本流程。在学生阅读资料的基础上,教师可要求学生将心中设想的具有创新性和个性化色彩的灯饰利用文字简单描述,并在云平台上留言。如此,依托新媒体技术,便于师生之间的实时交互和课程的高效展开。
二、电子白板展示,师生多维交互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考验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在美术课堂上不仅仅需要教师对美术知识的精准提炼和讲授,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展示。为了为学生提供在课堂上进行设计、绘画、思维展示的机会,教师不妨利用电子白板作为一个面积较大的手写板,允许学生将自身基于某一美术作品产生的想法和灵感在电子白板上呈现出来。在学生展示的前提下,教师可从学生思维入手进行点评和课程内容的强化,另一方面,其他学生也可在他人灵感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再创造,产生集体智慧的结晶,实现师生、生生的多维交互。
例如,在学习《家乡的风景》一课时,由于本节课着重教授的是利用透视法建构外部空间,教师可为学生布置小组课堂任务,即要求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运用透视法,在电子白板上简单勾勒出对家乡景物的认识,在绘画的过程中需应用透视原理,即需注意物体大小随远近变化、物体的轮廓线条距离视点越近越清晰,越远则越模糊;体现出地平线、消失点、视平线等元素。在一名代表绘画完毕后,全班学生可对该景物进行特点和绘画方式上的评析、建议,在集思广益中实现学生的沟通和个性化意见的表达。
三、欣赏微课示范,突破教学难点
应用新媒体技术所带来的微课,为学生欣赏微课视频、记录零散知识、配合教师讲解、突破教学难点等提供了重要契机。例如,在学习《公益招贴设计》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利用软件进行招贴、海报设计的方式,明确如何应用绘图软件的各项功能完成图片制作,教师便可制作一系列“公益招贴元素”、“Photoshop软件介绍与演示”微课,让学生通过微课视频欣赏教师用Photoshop软件设计与制作公益招贴的过程,明确软件中的各个选项及其功能,掌握策划、设计与元素组合的要点、步骤,感受新的艺术表达形式。以微课视频丰富教师讲解,使学生的观察、模仿、操作中突破学习重难点。
综上所述,身处教育一线的初中美术教师,除却不断丰富自身教学理论知识储备外,应当学习教育领域内流行的先进技术,提髙媒体教学能力,主动钻研,开发相关新媒体艺术课程,并将其余学生生活、美术学习偏好结合起来,为初中美术课堂注入活力。将新媒体技术与美术教学结合起来,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情感、意志、品格、思维等多方面的素质,促进教学效果的优化。
参考文献:
[1]方昕.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美术多媒体教学及其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7(17):157-158.
[2]蔡步青.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的初中美术教育研究[J].大众文艺,2017(1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