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浩
衢州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随着“1+X”证书试点工作的启动,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也面临转型、改革之路。本文就现阶段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以“1+X”证书制度为指导,阐述了新形势下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1+X”证书制度;中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
“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启动旨在“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1+X”制度的提出给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也为其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1+X”证书制度的功能与意义
1. 加快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优化人才培养质量。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行的制度试行下,中职学校迫切地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各类课程等,以满足企业对技术革新和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 促进学校、企业协同育人,推动职业教育的生态发展。“1+X”证书制度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企业为学校教育提供实训实践平台,学校反哺企业、为其输送优秀人才。
3. 激励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与技能、努力向跨学科、多面手方向转变。“1+X”证书试点工作的启动让中职院校的教师充分意识到现有知识和技能的不足,努力进行跨专业、跨学科的知识充电和技能提升,将自身打造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皆可的多面手。
4. 促进学生由知识型向知识、技能并重型发展,提升其就业、创业能力。学生不仅能满足于基础课程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英语语言类普通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而要充分锻炼专业实践能力、提升专业文化素养,获取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颁发的不同级别的职业技能证书,为就业、创业储备好食粮。
二、“1+X”制度下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1. 英语类课程和商务类课程设置比例不合理。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开设的课程虽然冠以“商务”二字,却仍偏向以英语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为主,英美概况、英美文化等人文素养类课程的课时少,商务知识与技能、文化交际类课程则严重缺乏,如国际贸易、国际商务谈判等。
2.校内、外实践实训平台建设不完善。很多中职学校因设备投入资金大、经费不足等原因导致平台缺乏,校外实训基地的生产项目与学生所学专业并不对口、对所需人才的能力要求较低,或者虽然对口、但融合度较低,企业对参与实践的学生指导力度不够、帮助较小。
3. 职业培训单一,且缺乏对学生职业技能方面考级考证的引导。全国公共英语是社会认可度较高、大部分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学生普遍积极参加的等级考试。学生在职业技能考级考证方面得不到妥善的引导和安排,鲜少参与考试。
4. 双师型教师匮乏、师资力量薄弱。中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的大部分英语教师是师范教育专业出身,精通英语语言类知识,而对商务类知识与技能一知半解甚至完全没有涉猎。中职院校缺乏对国际商务专业教师培训的平台和力度,直接参与企业运作的更是屈指可数。
5.人才培养、评价方式单一,无法满足企业对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很多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只注重学生英语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忽视其商务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1+X”证书制度下中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1. 合理设置各类课程
一要明确各阶段的课程设置及目标。
中职学校商务英语专业低年级加强听说读写译的基础训练,可以开设 “英语视听说”、 “英语阅读”等课程。二年级开始应开设与商务相关的英语知识、商务知识与技能类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单证、报关、商务视听说等,凸显国际商务专业的商务性、培养拓展学生的职业技能。
二要改革教学模式,重视实践教学环节。“1+X”制度的提出充分凸显了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在提升自我英语语言能力和商务实践技能的同时,创新教材、教法,将“班级公司化”,采用项目教学等模式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此外,企业技术人员协同教学,将生产引入课堂,合力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1)学校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进行商务类课程的系统学习,以达到跨学科的学历、学位提升,并获取商务类相关行业的从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并在校内组织、开展相关的培训课程。
(2)学校积极开拓校、内外资源,利用教师合作教学、或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进校讲学等方式弥补商务实践教学薄弱的短板。同时,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开展的、与商务知识学习相关的培训、讲座等,提升教师的专业性和信息更新的能力。
(3)教师个人进入到企业进行学习,有机会的应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运作,提升商务实践能力。同时,将所学带入课堂,理论联系实践,更好地引导学生、增强其实际操作的能力。
3.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
(1)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合力、共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出资与学校共同搭建校内实训平台,安排企业管理、技术、生产人员进入学校课堂,与学校共同制定“产教融合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学生定期进入企业、生产线进行见实习,观摩、参与生产运作的各个环节。学校教师应全程陪同,共同参与学习、指导工作。
(2)借鉴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成功案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是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刚刚起步、但需要坚持探索的发展之路。在探索的过程,可以借鉴其他学院、不同专业的成功案例,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创新。
4.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1+X”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在职业技能方面获得发展和提升,与此同时,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数量不断增加、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因此,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势必要进行优化和调整。
(1)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英语人才”。他们需要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商务实践能力”。“1+X”证书制度下,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要以“国家职业标准作为准则”,符合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标准。
(2)调整人才培养的模式
企业高端技术人才进驻学校进行商务实践课程的讲授,将企业先进的技术、文化引入课堂,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工作场景。学生利用进企业见实习的机会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生产、运作和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3)调整人才评价方式。从现有的知识、单一技能评价模式向复合型、应用型评价标准转变,注重学生英语基础、商务实践能力、跨文化交际与人文素养的全面、平衡发展。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实训考核应予以合理比例分配。除了社会普遍认可的专业英语等级考试外,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也应将商务类、国际商务类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纳入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中。
四、结语
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的转型之路才刚刚起步,问题多、困难大,但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1+X”证书制度指导下,中职院应明确改革、创新的方向和目标,从多渠道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有力地推动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也为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政 . 职业教育 1+X 证书制度:背景、定位与试点策略 [J]. 职教通讯,2019.
[2]孙维林 .《商英国标》指导下的地方应用型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J]. 国际商务教学与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