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发表时间:2021/3/1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2期   作者:宋嘉君
[导读]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永不退色的瑰宝,它随着历史长河滚滚向前历久弥新。
        宋嘉君
        蕉岭县桂岭学校 514100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永不退色的瑰宝,它随着历史长河滚滚向前历久弥新。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美德和道理,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德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课堂进行有机融合是教育者们需要探讨的十分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小学德育;优秀传统文化;渗透
一、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素材
(一)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大量礼仪文化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于礼仪文化的重视和尊崇随处可见。从脍炙人口的《孔融让梨》到经典《曾子避席》,这些典故中无一不体现出了古代人对于礼仪的重视。我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领略其中的礼仪道德,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良好风气构建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爱国主义精神和忧患意识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伟大的民族精神鼓舞着我们民族奋勇向前、开拓创新,在时代的洪流中坚守住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在历史的足迹留下一部部光辉壮丽的篇章。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了爱国主义精神的树立和忧患意识的加强,让我们学会以爱国为原则和使命,在和平繁盛的年代里要保持居安思危的意识,不断加强自身的锻炼,应对未来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时代。
(三)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导我们要迎难而上,不要害怕困难而要解决困难,继承和发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对个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大禹治水、地动仪的发明以及张骞出塞开辟丝绸之路,这些故事的字里行间都流淌出古人对于困难勇往直前的气势和态度。在当代社会,这种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上走得更远,在生活和情感方面也能收获更多。
二、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德育教学中的意义
(一)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
        随着新课改的颁布和实行,小学教育中的对于德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来勤奋智慧的先人通过世世代代传承与积累所得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1]。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是不可分割的关系,德育教育的内容离不开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播也离不开德育教育这个途径和媒介。中华传统文化中讲求做人的基本准则——仁义礼智信,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塑造个人品格来说十分重要。学生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是文化知识,还有提升个人素养的优秀美德,从小学阶段树立起全面发展的意识和目标,学好知识的同时也要做好道德修养。提倡教学中,教师在每个传统节日时为大家普及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德育教学、让学生熟悉和了解传统节日的同时,还能收获与节日相关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做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德育教学中去。
(二)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的动力源泉
        德育教学的开展就是帮助小学生培养道德观念、学习优良的道德传统,塑造自身的性格品质,为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个人修养中,“德”是各种行为和思想的核心,从这个字出发,许多文化大家创造出了文学专著,专门阐明和讨论自己对于“德”字的理解。优秀传统文化中到处都渗透着“德”,彰显着“德”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因此,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的动力源泉。
(三)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小学生的三观教育
        三观的建立和形成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端正、良好的三观可以帮助一个人更加通透和犀利地看待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自己三观的塑造正处在启蒙阶段,这个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对于后来的人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可以为学生构建起一个初步的参考和准则,形成基本的为人处世的原则,为日后的个人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一)改革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方法
一)在宏观的教育中,要适当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
        习近平在 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2]。想要做好德育教育,教科书的编纂和审定必须足够严谨和严格。德育教科书是学生认识和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媒介,是学生最直观地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载体。
1.在内容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科书的全面融合。
        德育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借助我国古代的典故来讲好故事。每一个典故中所蕴含的道理都应该与德育课本的知识相对应,学生被典故吸引后,可以自然而然地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达到更好的德育教学成果。
2.从形式上,优化传统文化在德育教科书中的综合设计。
        德育教学应该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因此,课本的编纂要做到德育教学与时代脚步相呼应,紧跟时代潮流和社会热点,传达出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和道德要求。小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相关时事热点的穿插讲解,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存在于自己生活的各个角落,而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传统美德则是自己作为中华民族儿女的光荣任务与使命。
(二)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学著作,通过诵读经典可以体会到浓厚的文化熏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经常诵读经典,来进行个人阅读习惯的培养以及良好文化氛围的构建。
        小学生正处在好奇心旺盛的阶段,教师可以针对德育教学开展适当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自发成立各种文化社团,书法类、绘画类、诗歌类等等。在这些传统文化活动中,学生可以更加深化自身对于“德”的理解和体会,培养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结语:
        总而言之,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让人受用一生。在小学阶段的德育教学中国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在学生人生起始阶段意识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树立起培养道德素养的意识,并且为不断完善自身德行修养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谢兆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有效渗透及问题初探[J].创新教育.2019(12):8-9
[2]张晓杰.识字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教育发展纵横.2019(12):213-2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