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霞
广东省肇庆市龙禧小学 526040
摘要: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数学分析能力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教学的分析能力培养,要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激发学生爱上思考,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的方法,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技能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思维 方法 技能
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数学分析能力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逻辑思维能力,这是一个长期培养和训练的过程。学生数学分析能力和解题技能的培养,是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培养的重要方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从而提高解题技能。引导学生如何去分析,使学生学会分析,了解分析的方法,是提高学生解题技能的关键。结合我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爱上思考
思考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思想活动的表现,所以,激发学生思考,是培养其分析能力的一个因素。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新奇知识因素。小学生容易被一些新奇刺激事物所吸引,在教学中善于变换方式,可以从学生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考的动力。例如:在教学“分段计费”内容,我设计了一个联系生活的问题,同学们,你们都有坐出租车的经历,那么你知道出租车是怎样计费的吗?问题一出,同学们个个都想把自己知道的情况与同伴们分享,这时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这与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还能借助故事情节创设问题情境,如“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我结合《西游记》中孙悟空用来打妖怪的金箍棒长度的变化,使学生思考小数点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有什么关系?这时同学们都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起来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的设计情景,启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思考,他们自然会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老师在教学中,巧设思考情境,激发学生爱上思考是对其分析能力培养的一个环节。
二、引导学生学会分析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分析、变化、归纳、设想等方法,化成已有的数学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分析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怎样把问题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掌握分析的技巧。
(一)灵活运用数量关系式分析
学生只有学会自己懂得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探索解题思路,寻求最佳解题方法,这样才算会解题。
那么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懂得从哪里开始分析,怎样分析才能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不会走歪路。我平常引导学生从问题着手,运用数量关系式分析,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一辆轿车2小时行使124千米,照这样计算,要行使31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先让学生理解题意,从问题出发分析,问题是求行使310千米要用几小时,即求时间,提问:求时间用哪个数量关系式?学生回答:“路程÷速度=时间”,接着问:根据关系式路程和速度分别是多少,题目有没有直接给出?(路程是310千米,速度不知道)根据学生的回答,再追问:速度可以求吗?根据哪个已知条件,怎样求?(根据2小时行使124千米,用路程÷时间=速度),经过反复提问,学生容易找到解题方法,掌握解决问题可以根据数量关系式一步一步思考的。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数量关系式,从要解决的问题去分析,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的分析流程条理化、清晰化、逻辑化,对其思维的养成很重要,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起重要的作用。
(二)引导学生画图分析
数学的理论一般具有非常抽象的,数与形是密切联系的,“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如:小明和小军两人合作完成一批零件,小明做了总数的,比小军少做21个,小明做了多少个?这题求小明做了多少个,已知小明做了总数的,应该用的数量关系式是:总数×=小明做的零件个数,但零件的总数不知道,如何去求单位“1”的量,所知条件中却难以找到,怎么办?我们不妨边理解题意边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当画出小明做了总数的时,马上就看出小军完成了总数的,也能知道小明比小军少做了总数的,这又可以知道,比小军少做的21个是总数的,那么求零件总数就不难了。
画线段图,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握住问题的核心,还能启迪思维,开阔解题思路,把抽象、朦胧的数量关系能形象、清晰地展现出来,从图得到启示,找到解题方法。
(三)引导学生抓住转折点分析
学生分析问题有时会出现“死机”的情况,就是说学生不知道怎么办,不会分析,出现思维屏障,这时候教师应适当地给予指点和疏导,帮助学生思维转折,促进思维变换。比如:希望小学六年级统计今天学生上学情况,,发现缺勤人数是出勤人数的10%,后来又有2个因病请假,这是缺勤人数占出勤人数的,这间学校原来有( )人。学生解答这个问题时,很容易判断出10%和这两个分率,都是以出勤人数为单位“1”,即标准量,但是单位“1”的数值并不同,不可以列式解答,怎么办?学生的思考就出现屏障了。教师这是就应及时引导学生开拓思路,缺勤人数和出勤人数都在变化,但是什么人数不变?(总人数不变)我们可以把:缺勤人数是出勤人数的10%和缺勤人数占出勤人数的,都可以说成缺勤人数和出勤人数的比是几比几吗?这样可以知道总人数一共有几分,再可以把出勤人数为单位“1”,转化成以总人数为单位“1”的分率关系。教师引导学生由分数转化成比得过程,就是使学生思维发生转折的过程。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会抓住问题的转折点分析,有利于学生克服思维屏障,有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提高解题技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分析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题技能,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素养,为他们的将来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