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导向下南粤古驿道适应性保护利用

发表时间:2021/3/19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12月36期   作者:江梓君
[导读] 基于当下社会多学科综合发展,价值评估是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前提
        江梓君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510075

        摘要:基于当下社会多学科综合发展,价值评估是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前提。南粤古驿道的修复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如何可持续性推进?需立足于古驿道与沿线历史村镇的现有发展条件。在广东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对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的相关规划基础上,深入挖掘古驿道沿线发展区域的历史人文价值、自然资源与经济条件,结合遗存的古驿道类型,探寻适应于当下社会环境与人民所需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价值;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发展方向

        南粤古驿道是指1913年以前不同时期岭南地区的交通通道,曾为岭南与外联系的军事、商旅、民族迁徙、文化融合之路,现为广东省境内的历史人文景观。因1913年北洋政府实行“裁驿归邮”,许多因驿递制度兴起的古代通道与沿线的乡镇由此逐渐凋零衰落。直至2016年,为响应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广东省政府在当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修复南粤古驿道,提升绿道网管理和利用水平”的工作计划,盼以“驿道+绿道”联网为导引,调动多方力量,盘活沿线乡镇产业与自然景观资源,共建幸福广东的健康之路。
一、南粤古驿道的文化线路规划
        多部门联动,社会大众参与,持续推进南粤古驿道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工作。具体包括古驿道与沿线历史遗存的挖掘修复,周边历史名城名镇名村、自然景观节点的串联,标识系统的设计,连接线路的规划等。2017年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牵头组织编制了《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亦为推进古驿道线路的建设工作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规划》建立于对南粤古驿道的价值深入挖掘与评估的基础工作上,提出总体的发展目标、空间结构、线路布局、设施配套、功能引导、实施机制等规划安排。同时制定多条规划线路示范段与年度实施计划,适应于粤北、北江流域、东江流域、西江流域、粤东潮惠、粤西肇雷等地区各自的政策环境与经济条件,成为了当地开展古驿道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重要依据。
        
二、南粤古驿道的修复保护
2018年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文化厅修编《广东省南粤古驿道保护与修复指引》。根据古驿道实际所处环境分为五种类型,分别为山地型、平原型、滨水型、村镇型与古水道。山地型包括修建在山谷之间地势平缓的路段,以及地势陡峭盘山而行的路段;平原型指的是修建在平原地区,邻近村镇,多为田埂路;滨水型多修建于山地泄洪区,滨临河溪,路面遇到汛期或被淹没;村镇型主要指城镇、乡村的街巷;古水道是指包括干线,与联系省域层面历史上交通节点的水道,譬如珠江、北江,以及支线,联系历史上城镇交通节点的水道。
三、重点线路的价值挖掘与发展方向
        作为文物古迹实体遗存,南粤古驿道具有多方面价值,包括历史、艺术、科学,以及相当重要的社会与文化价值等等。再者,基于当下社会多学科综合发展,价值评估是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前提。为适应当下社会发展形势,对其价值的深入挖掘研究既是文物保护的根本与目的,也是活化利用的基础工作与指导依据。
        笔者尝试依据广东省现有的规划指导文件,作初步整理。针对五种类型的古驿道,选取个别线路作范例,梳理各条线路沿线发展区域的历史人文价值、自然资源与经济条件,结合遗存的古驿道类型,关注当下社会环境与人民所需,对其发展方向进行研究探索。列表如下,以供参考。
       

        经充分挖掘南粤古驿道线路本体及沿线发展区域的多元功能价值,整合并运用这些资源要素,古驿道的保护利用与其交通衔接规划的发展前景跃然纸上。其中“农业休闲”方向有果蔬采摘、海(河)鲜捕捞、湖岸垂钓、野外烧烤、农耕、家庭农场等体验项目; “特色观光”方向有独木舟、游船、人力车等方式;“文化教育”方向有研学旅游、乡村私塾、非遗手工传承营地、穿越式民俗博物馆、分布式建筑艺术博物馆、主题式乡村图书馆/美术馆; “农创产业”方向有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器、电商销售中心、农业科创馆、返乡创业园;“文创产业”方向有文创基地、艺术家工作室、文创集市;“民俗节事”方向有舞蹈、节日;“运动赛事”有马拉松、乡村徒步、自行车越野。目前南粤古驿道示范段众多,线路规模仍在不断扩增,保护利用的工作仍在曲折中向前推进,更多的发展方向亟待我们共同努力探寻。
        
四、结语
        望古,南粤古驿道串联的历史村镇“依道而建”,“因道而盛衰”。观今,交通方式日新月异,历史村镇的人文风貌、自然环境与经济条件也随之变化。古驿道所处的背景更为斑斓多彩,其保护利用与村镇的振兴发展紧密相连。因此,深入挖掘古驿道遗存与相关历史村镇的多元价值,进行适应性的保护利用,既是传达可持续保护利用文物的理念,也是实现“以道兴村”的惠民之举。

参考文献
        [1]阳承良:《文物价值研究是文物保护最基础工作》[N],《中国文物报》2020/09/11/第006版。
        [2]储金龙、李瑶、李久林:《基于“斑块-廊道-基质”的线性文化遗产现状特征及其保护路径——以徽州古道为例》 [J],《小城镇建设》2019年第37卷第12期。
        [3]高燕妮:《文化线路视角下的历史城镇活态化策略研究——以秦蜀古道陕西段线路历史城镇为例》 [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