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玉芹
临沂市城乡建设服务中心 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不仅标志着我国雨洪管理正由传统的单一目标控制,转向统筹考虑防洪排涝、水质保障、雨水资源化利用的多目标控制,还标志着我国雨洪管理正由传统的工程治水方式,转向工程治水与生态治水结合的治水方式。
关键词:海绵城市;问题;对策
一、打造“海绵城市”的工作思路
打造“海绵城市”就是以环境工程的手段实现生态科学的理念,利用城市内自然水系和人工设施与构筑物组合模拟实现自然系统涵养水分和部分水循环的功能,在下雨时能够吸收、渗透、净化、蓄存、滞留雨水,用水时可以将存留的雨水“释放”利用。建设“海绵城市”要以生态修复为主旨,以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渗、滞、蓄、净、用、排”技术体系,从而实现人造景观体系生态化、自然环境体系资源化,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城市排水现状及问题
虽然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但是雨洪管理模式与技术应用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城市雨洪管理以“排”为主,难以适应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最具代表性的问题就是频繁发生的城市内涝,这是因为相较于自然状态,城市的不透水面积率更高,城市路面“硬化”使得城市水循环系统受阻,严重地削弱了城市地表植物拦截吸收和地下土壤渗透蓄存的功能,导致了城市雨涝现象频繁发生。与此同时,大面积的不透水铺装还可能导致雨水截流作用逐渐减弱,地下水补给日益不足,地表径流量逐年提高,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要想解决这些“城市病”,决不是依靠简单的管道排水工程或是已经衰退减弱的城市水系就能完成的,而是要创新雨洪管理模式,让城市地块重新拥有蓄存雨水、分流下渗、调节行洪等功能,这需要通过打造“海绵城市”来实现。
三、打造“海绵城市”的具体做法
(一)将老旧小区作为重点改造对象
老旧小区的特点是建成较早、场地有限、人口密度大、建筑密度高,雨污混流和雨天积水情况严重。因此,老旧小区往往是“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点改造对象。以合肥市某小区的海绵化改造为例,因为小区建成时间较早,其设计施工标准较为落后,所以存在雨污管网混接、环保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加之小区内的各项设施经过长期使用,损耗严重,出现排水管网堵塞、损坏,绿地部分缺失或被占用等情况,而小区内建筑密度高,道路通行单一的特点,又使得海绵化改造整体开展难度较大。为解决这些问题,工程设计结合了小区的建设现状,提出了系统性的整治方案,有针对性地对局部场地及道路进行分地块的海绵化改造。改造“兵分两路”,从地上、地下“两头抓”。对于地上部分,通过增加道路透水铺装、蓄用水设施、雨水花园、植草沟等低影响开发设施为老旧小区加入海绵要素,增加小区地块的净化、蓄水能力。对于地下部分,将雨污合流的管道重新开挖布设成雨污分流制管网,将堵塞、破损严重的管道及时疏通、更换,提升新建小区的蓄排水能力。改造完成后,小区雨天积水等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打造城市绿化的“海绵体”
在城市绿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植草沟、下凹式绿地等低影响开发措施,对区域内的道路、公园、街头绿地等进行综合改造,并充分利用城市公共空间见缝植绿,增加绿化覆盖面积,同时布置立体造型绿化,推进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拆墙透绿建设,进一步拓展城市绿色空间,丰富色彩层次,充分发挥立体绿化在建筑节能、截留雨水、增加碳汇、美化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打造立体式海绵地块。需要注意的是,在对绿化植物类型进行选择时,首要考虑使用乡土植物,因为乡土植物对当地的气候环境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利于存活生长;其次要考虑植物的净化与景观功能,使植物能够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起到双重作用;最后,在植物栽植过程中,要考虑密度系数、种类搭配等问题,避免盲目开工。植被建护是打造“海绵城市”的工作要点之一。以某市为例,在整体规划过程中,就将各种功能与用途的城市绿地作为海绵城市生态本底和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将“海绵城市”所需的植被建设与合理的园林规划相结合的理念,既能够充分发挥城市园林绿化为城市带来的美学作用,也能够为城市生态系统提供自然净化的作用。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海绵城市”是城市园林绿化中的一种雨水利用技术。
(三)城市水网的“海绵化”改造利用
1因地制宜打造海绵湿地
不同城市可以根据自身现有的环境条件,在自然水系的基础上进行定向的人工改造工程,打造内外水系联通的湿地生态系统,从而蓄调雨水,解决区域内雨涝严重的问题,实现汛期雨水蓄存,旱季引水补水。以某湿地为例,某湿地森林公园面积1072公顷,其中森林面积799公顷,水域面积263公顷,该工程在建设规划时就充分利用了城市周边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使其成为城市水体净化、蓄水排涝的重要场所,以此为基础,改善城市的水景水质和居民居住环境。同步推进打通海绵河道。城市海绵体如果能有“源头活水”的补充,便更具有“生命力”。因此,畅通周边水系同样重要。以南京栖霞区打造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片区的工作为例,该区结合正在开展的排水达标区建设、黑臭水体治理、生态湿地修复等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同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疏浚净化河道,提升水体水质的同时,建设植被缓冲带、生态护坡、生态砌岸等工程,对治理后的河道进行整体保护。在此基础上,以人工改造的方式打通片区内水系,使原本分散的自然水系,形成有机整体,成为四通八达的水系网络,进而增强片区内雨水蓄调及污染防治的能力。
2规划设计改造海绵道路
道路排水网也是城市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内进行海绵道路建设或改造时,尽量选用透水材料作为路面和人行道的铺装。以某市为例,从2012年起就开始实施岛内人行道改造,共铺设116089平方米的透水砖,改造了厦禾路、白鹭洲路等主干道人行道约12公里,雨水流失情况得到很大程度缓解。在铺设透水材料的基础上,还可以加设低影响开发设施。如:在建设道路两侧的下凹式绿地时,可以增加生物滞留设施,加强对雨水的渗透和滞留作用;在道路规划设计时,可以考虑道路竖向设计和暗涵布设,将雨水优先引导至道路两侧的下凹式绿地中,进行净化、蓄存;在两侧的绿地内设置溢流井,增强排水能力,防止在强降雨时,雨水达到绿地蓄存上限,发生积淹水现象。上海临港海绵道路S7路在道路设计时就是综合运用了这些工程手段,使该路段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45%,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5%,能够在遭遇台风等强降雨天气时,减少城市内涝带来的影响。
结束语
综上述,“海绵城市”是近几年媒体和社会关注较多的城市话题,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海绵城市”理念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吸收、蓄留水分的功能,也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建设海绵城市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问题,而且能够让人类从自身需求出发,科学地引导、利用雨水,促进雨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分析海绵城市建设中雨水资源利用潜力评价研究[J].马瑾瑾.陈星.许钦.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20(01)
[2]关于海绵城市理念下开封市雨水资源利用效益分析[J].刘翠.冯峰.靳晓颖.人民黄河.2020(09)
[3]探析海绵城市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J].王思元.王向荣.中国园林.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