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村镇建设和农村发展的机理与模式研究

发表时间:2021/3/19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36期   作者:沈依依
[导读] 当前我国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其中加快村镇建设对于促进农村转型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沈依依
        景宁畲族自治县村镇建设管理站,浙江 丽水 323500
        摘要:当前我国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其中加快村镇建设对于促进农村转型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村镇建设和农村发展机理入手,讨论村镇建设和农村发展主要模式,希望对村镇建设的有关研究带来帮助。
关键词:中国村镇;农村发展;机理;模式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不过农村地区受资源环境约束、城乡二次结构体制、非农产业发展滞后等因素影响,农业整体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城乡经济差异进一步拉大。从城乡地域系统的角度考虑,乡村发展对城市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的重要影响,所以如何处理好城乡关系、缩小城乡经济差异是当前必须重视的问题。随着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相关政策,为农村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新时期需要继续加快村镇建设,以此促进城乡统筹和乡村转型,以下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一、村镇建设和农村发展机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广大农村地区也深受区域发展要素重组以及产业结构重组的影响,近年来乡村地区出现了大量非农化转移的情况,并且乡村土地也开始呈现非农化态势。整体看来,农村地区的土地、人口、产业出现了物质与非物质元素间的多种交互作用。与此同时农村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就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也发生一定转变,受乡村要素自变动以及外部调控的共同影响,一些农村地区发生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公共设施配置缺乏,文化记忆符号消失等情况。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乡村空间格局、经济形态、社会组织结构发生变化,需要当地主体作出实时调整。对于村镇建设来说,其本质就是有效评判地区资源产业等发展条件,然后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与整合重塑产业结构,提升农民就业能力、传承乡土文化、保护农村生态价值,最终与社会公共服务、网络体系有机结合。实现土地、产业、人口三大要素的互联互通。
        在城镇建设期间,这三大要素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其中人是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持,而地方行为主体通过协调组织与示范能够对土地利用行为起到干预作用,以此重构乡村生活生态与生产。土地作为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在村镇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推动土地流转,整治低效利用土地行为,以此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在村镇建设中产业培育处于重要地位,对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以及人口的非农化都有重要影响,并且产业发展能够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提升土地利用强度和村镇经济实力,最终为乡村空间重构以及土地整治提供理论支持[1]。
二、村镇建设和农村发展主要模式
        对于地域发展模式来说,就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自然条件下,受生产振动技术构成、产业结构、地域差异等方面的影响,形成具有普适意义的形式。农村发展模式和村镇建设是在不同农村发展过程中概括具有鲜明特征的经济社会运行方式以及产业结构,其中村镇建设模式的演变受经济发展、历史传统、自然资源、生产力水平、政府干预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存在一定差异,由此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村镇,目前已形成阜阳模式、温州模式、苏南模式,这些成功的村镇发展模式可以为其它村镇提供参照。
        当前我国村镇与农村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其一是由于农村发展动力源的差异性,把村镇发展模式分成内生发展型与外源驱动型;其二是以建设行为为主体,分为民间驱动型以及政府推动型;其三是以产业发展方向为出发点,分为工业带动型、农业主导型以及商旅服务型。

对于农村发展动力源差异性主要是从村镇发展模式的划分入手,从地区整体系统的角度讲,农村地域系统和外部环境、交换信息流能量流、物质流的过程中发挥着文化生态生产的多种功能,所以从农村主导功能的角度出发,村镇建设模式可以细分为劳务输出带动型、城镇建设带动型、农业专业化带动型、城镇工业带动型、旅游产业带动型、乡村文化产业带动型、专业市场组织型[2]。
(一)外援驱动型模式
        区域农村自身发展能力直接影响到村镇发展系统的演进,对于外援驱动型模式来说,主要是利用了城乡之间的产业互动和要素流动,通过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促进村镇空间重构以及农村土地流转。具体说来:对于城镇建设带动型来说,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让城镇体系规划和村庄整治结合起来,从集中产业和居住用地为出发点对用地进行统筹配置与统一规划,以此促进农村人口的非农转移。不过目前由于很多农民废弃地搬迁到城市居住,导致原有土地使用收益权无法得到保障,加之农民自身就业能力有限、素质参差不齐,在身份转变后如何保障其社会待遇是一大问题。对于劳务输出带动型来说,主要建设途径是外出务工人员把其中的一些收益用于反哺家乡,以此改善居住条件,也可以通过一技之长回到农村从事非农产业,有效带动村镇经济的发展。此外,当地政府也需要对劳动力流出规模较大的村镇重构空间,不过目前劳务输出带动型的农村发展模式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到城市工作,导致农村教育医疗配套不足、村镇生态环境不佳、农业发展主体弱化,并且进城务工的人员在就业、社保、子女教育等待遇方面和城市居民也存在一定差距,由此导致农民不愿放弃闲置的宅基地,影响了劳动生产率提高[3]。
(二)内生发展型模式
        要想解决村镇建设发展问题,关键在于培育农村自我发展能力,需要深入分析农村地区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农村经营体制等相关内容,然后大力发展乡镇工业、特色高效农业、乡村文化产业、具体说来:
        对于农业专业化和产业化带动型来说,主要是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作物资源和禽畜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利用专业化合作社和农产品专业生产基地打造出“一村一品”的农产品生产格局。同时当地龙头企业要发挥出带头作用,构建出农产品生产、加工、存储、销售一体化体系,有效延长产业链条,逐渐缩小城乡差距。不过发展特色农产品种养产业需要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还要求农产品自身具有市场竞争力,否则会受到农产品结构雷同、市场波动、自然风险、农业政策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导致专业化农业产业发展成为传统农业模式。对于乡镇工业带动型来说,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近郊村镇或者有着丰富矿产资源的农村地区可以利用外来资金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或者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而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对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也有帮助。不过目前也存在乡镇企业布局分散、生产规模小、无序扩张等问题,导致了资源消耗严重和环境污染问题[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看来,我国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效带动了村镇经济的发展,受环境和资源的共同影响需要继续创新制度,今后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出发点,进而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城镇化和工业化推进的大背景下,要以产业土地人口为核心,有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就业结构以及社会组织结构,整合乡村地区的人力资源土地资源,进而促进各个发展要素的协调。
参考文献:
[1]王磊,刘圆圆,任宗悦.村镇建设与资源环境协调的国外经验及其对中国村镇发展的启示[J].资源科学,2020,42(7):1223-1235.
[2]李小强.美丽中国——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园林村镇的思考与探索[J].中外交流,2020,27(7):51.
[3]马仁锋,窦思敏,候勃.中国东南沿海村镇生态建设现状与问题辨识[J].上海国土资源,2018,39(3):38-44.
[4]郑沃林,郑荣宝,李爽.中国村镇建设用地低效现象的经济学观察——基于广州市天河区和白云区城中村的实证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1):191-1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