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化对建设单位工程项目管理的促进作用

发表时间:2021/3/19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33期   作者:宋建平
[导读]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传统管理不断升级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新动力
        宋建平
        眉山市宏大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省眉山市  620020
        摘要: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传统管理不断升级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新动力。信息化管理,将赋能企业铸就精品工程,助推工程管理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促进
        
        一、建设单位在工程项目传统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和不足
        (一)由于建设管理经验不足,容易疏漏一些管理环节。
        一些政府部门和刚起步的企业,在作为建设单位进行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中,由于缺乏专业的工程管理队伍,没有建立完整的工程管理体系,难以做到工程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程序性疏漏和管理上的大意,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
        (二)非现场管理人员对工程施工的科学管控不强。
        对于工程项目较多的建设单位,在工程项目分布位置广、工程现场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等情形下,领导层按照传统管理模式,只能通过现场查看、听取汇报、会议研究等方式来了解工程项目进展情况、发现管理问题、解决实际困难,不仅疲于奔波、劳动强度大、管理环节容易缺失,而且决策难以精准,科学管理不强。
        (三)传统纸质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难以做到及时、全面、准确。
        在传统模式下,工程项目资料收集、整理、归档耗时较长,特别是需要多方责任主体计算、复核、审查、签字、盖章的资料,工作滞后成常态。同时,由于工程项目的特殊性,一个大型项目从前期立项到工程施工再到项目决算、城建档案移交,乃至房产销售完成或终结,一般需要数年时间,期间管理人员调整、调离乃至辞职,会严重影响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
        (四)传统管理模式在信息检索、查询方面效果不佳。
        传统模式下,对文件档案资料等信息管理,普遍采用人工操作,信息检索、查阅的查全率与查准率不高,不利于工程项目管理。
        (五)传统的采购模式在成本控制、采购效率方面存在不足。
        由于工程材料、设备的市场集中度不高,销售端也极为分散。传统模式下的采购,甄选优质供货商耗时较长,难以与生产厂家建立直供模式,材料、设备中间流通环节多,采购成本控制较难,采购效率不高。
        (六)传统管理模式不利于建立优秀的监控体系,不利于通过投资经营对比分析做到科学决策。
        传统管理模式下,围绕单个或少数工程项目进行建设管理,如何合理控制成本、合理控制建设周期,没有海量的参考数据收集整理和对比分析,难以精准把控,也难以科学决策新项目。
        二、信息化对建设单位工程项目管理的促进作用
        (一)信息化使建设单位的组织机构、工程管理进一步规范。
        1、信息化管理对管理人员职责、权限进一步明确,对各个工作环节时间进行限定,使工程流程得以智能化流转,建设单位各个职能部门各工作环节衔接紧密,配合协作更高效,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
        2、信息化管理可围绕“工程项目建设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项目管理精细化”,通过设定各阶段建设内容、建设流程等数字化模板,建立完整的工程管理体系,确保项目管理领导到位、责任到位、程序到位、流程到位。
        (二)信息化管理可实现远程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各级领导和项目管理人员可以随时通过信息化系统了解工作进展,查看问题清单,督促问题整改,解决重大问题。对于工程施工方面,可通过网络查看现场实时影像,了解工程质量、进度、投资、安全等信息,查阅整改清单及整改情况,进行网上远程办公,提高管理效率。
        (三)资料信息化,对传统存储方式进行了升华。
        工程项目资料信息化,可构建异地存储、随时处理、集中管理、统一归档、信息共享、安全备份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各级领导和项目管理人员不再局限于办公室,下班回家或出差在外都可以利用计算机或手机随时开展网络办公,从网上查阅、下载或上传相关信息资料。
        (四)信息化管理提高了信息检索速度,提高查询效率。
        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能够减少资料信息查找所用时间,降低纸质资料翻阅频率,减少纸质资料被损坏程度。信息化管理使资料信息更集中,管理人员更精简,节约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五)信息化的应用,使工程项目采购管理更加便捷、快速、高效。
        在互联网平台上,自行采购或由委托专业集采机构采购,通过展示、交易、撮合和专业化服务,让产品流、服务流、信息流和金融流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满足建设单位对材料、设备、服务等多种资源的个性化、多层次需求,降低采购成本,减少采购风险,规范采购行为,推动传统工程管理采购转型升级。
        (六)信息化便于建立强有力的监控体系,通过多项目对比分析做到科学决策。
        信息化可支撑多个项目的异地管控和集团式协同管理,整合供应链上下游,建立集中、统一和标准化项目管理系统,便于海量数据的自动收集、整理、汇总与分析,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三、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近年来,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各建设单位尤其是龙头房地产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逐步加强,从稳步发展到迅速扩张,以期实现项目管理精确、高效的目标。分析其信息化建设内容,主要包含了以下主要软件系统。
(一)计划运营管理软件系统
        1、计划管理:通过对项目建设计划(从拿地、启动、到开工、开盘、竣工备案、产权办理全过程管理)、职能计划(指月度工作计划)及领导督办任务的线上管控,促进工作任务的快速分发,实现“以事找人”目的。
        2、计划执行与监督:实时监控计划执行情况以及预计完成情况,便于管理人员动态了解执行偏差,提出应对措施。
        3、计划分析:分析计划完成情况,辅助管理层进行运营分析及绩效考核;通过项目成果地图线上监控项目的执行情况。
        (二)成本管理软件系统
        1、合同管理: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签订的所有合同进行管理,围绕合同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签约成本和签约进项税额进项进行分别管理,将合同起草、审批、归档、执行、变更(补充合同、设计变更、现场签证)、进度款审核、付款、结算进行规范化管理,自定义审批流程,授权人员可全程跟踪合同执行过程,报表分析。
        2、成本管理:以“目标成本、合约规划、动态成本”为基础,通过“科目模板、测算模型、合约规划、动态成本模型、报表台账”等模块,形成管理闭环,解决项目成本“算得清、控得了、省得了”的问题,保障项目成本有效管控。
        (三)工程管理软件系统
        1、施工管理:结合施工管理流程、制度、标准,通过移动化系统平台,支撑工程日常检查、工程巡查、验收、实测实量等业务,系统内置国家检查标准作为检查整改依据,通过整改促进标准体系完善和提升,实现工程闭环管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多方参与、专项跟进,通过系统沉淀质量、缺陷数据,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提升工程品质。
        2、验房管理:支持模拟验房及正式交付环节,通过移动系统平台实现工程、客服、施工单位等多方协同,通过内置的行业及企业验房标准作为检查整改依据,实现内部模拟验房的整改流程移动化、数智化,提升一次性交付成功率;在正式交付期间通过多方移动化协同,实现房屋问题的快速解决,提升客户满意度。
        (四)销售管理软件系统(适用于开发项目):包含房源管理、面积管理、价格折扣管理,及销售前端客户跟进,销售案场认筹、认购、签约、收款、过程变更的业务管控及统计分析。
        四、结束语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方式,需要不断对软件系统进行梳理和剖析,不断完善、升级。信息化不能解决管理上的所有问题,但可以避免一些低级错误重复产生。各建设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信息化系统,才能使得信息化发挥真正的促进作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