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庆升
菏泽城建工程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 菏泽 274000
摘要:近几年,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建筑工程中得到普遍重视与应用,具有人力成本低、制约因素少等特点,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还可以节省施工时间,提高施工效率。文章主要阐述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存在问题,分析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过程控制,进而提出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策略,希望给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应用
引言
相比较传统建筑业的生产方式,装配式建筑在设计上实现了标准化、一体化设计,在施工上实现了装配化、专业化,并且还能实现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因此具有绿色环保、节能高效的优势,能较好地适应我国当前发展的理念。尽管装配式建筑在我国起步较早,但受理论和施工技术水平的限制,在工程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预制构件间出现裂缝,配件间跨度小等,导致装配式建筑项目质量不高,制约了其发展速度。由此完善项目管理体系,加强对装配式建筑的质量监控力度,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现阶段装配式建筑施工存在的问题
1.1预制构件质量验收不规范
目前,装配式建筑在国家政策的推广下市场份额不断提升。为抢占先机,大量装配式构件工厂仓促成立并投产,部分构件工厂生产构件在质量方面仍有一定缺陷。此外,在运输装卸的过程中,长距离的颠簸以及不规范的装卸均会对预制构件造成损害。预制构件到达施工现场后还存在缺乏保护措施的情况,导致构件材料受环境影响发生钢筋锈蚀、混凝土受潮及表面开裂等问题。预制构件进场质量验收以及施工完成后的质量验收均缺乏严格的验收标准,无法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质量缺陷,可能影响工程质量。
1.2预制构件吊装精度不达标
预制构件的吊装质量会直接影响整体结构的质量与安全。装配式建筑在深化设计阶段会考虑到预制构件之间的尺寸配合,但构件实际生产制作过程中依然可能出现构件的尺寸误差。吊装时预制构件的吊点、构件定位位置精度、垂直度、现场条件都会影响预制构件的吊装精度,因此现场实际吊装的难度较大。
2装配式建筑项目质量管理应用
2.1生产管理方面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住宅生产方式以现场砌筑、湿作业、手工操作或半机械化施工为主,工业化水平低,不能批量生产,存在工人的劳动强度大、生产条件差、劳动生产率低、施工工期长,以及能源和原材料消耗高等问题。整体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是一次生产方式的变革,主要体现在现场手工操作向工厂机械化、自动化生产转变,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单件定制向大规模定制转变,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发展四方面。装配式建筑的高度现代化、高度集约化生产方式,影响建筑业的管理模式与未来发展前景。
整体装配式施工技术对管理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于可引入工业生产管理方式,使得管理更加柔性、敏捷,管理方式也更加集中;对企业而言,企业资质、管理模式、组织机构、发展战略等都将发生改变;对项目而言,建筑承包商考虑的不仅是现场项目管理,需要快速精进于预制构件吊装安装的施工经验,更需要项目现场与工厂的协调配合,所以需要一个新的管理方式来配套装配式建筑的项目管理。
2.2项目施工过程管理方面
首先应做好技术人员的培训,对装配技术和安全措施要讲解到位,以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其次是专业技术管理,要制定适合工程实际的施工流程和施工进度方案,并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使其明白施工要点和难点。
同时还要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对施工人员进行指导和监督,尤其是关键工序,施工结束后要安全检测,以保证工程整体质量。最后是加强施工过程质量管理。如吊装作业,一方面应保障吊装作业连续进行;另一方面吊装前应对待吊构件进行核对,同时对起重设备进行安全检查,重点检查预制构件预留螺栓孔丝扣是否完好,杜绝吊装过程中滑丝脱落现象。预制构件在吊装过程中应保持稳定,不得偏斜、摇摆和扭转。通过严格施工质量来保障项目整体质量目标的实现。此外预制构件的固定件和支撑应在混凝土的强度检测合格后方可拆去,不能因赶工期,过早拆除,否则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2.3预制件制作精度管理方面
装配式建筑因为是拼装连接而成,所以对它的现场安装尺寸要求极高,加上安装人员技术参差不齐,操作不专业,如果有一个建筑部位的尺寸有偏差,较轻的后果是这个部位构件拼装不成,造成经济损失;较重的后果是就算拼接完成,一定时间后这个建筑也会造成整体失稳,发生建筑事故。针对该问题,首先应鼓励开发更加精密的测量仪器和安装仪器,或者引进国外精密仪器,避免因机器造成的失误,影响预制构件安装尺寸的偏差的问题;然后就是企业对外引进装配式建筑专业人士,在企业内部加大专业人才的影响力,带动其他非装配式建筑工人对装配式建筑产生更大的兴趣;最后就是预制结构安装的工作人员进行系统性、经常性的培养,提高工作人员的安装技术,避免因工作人员操作不当造成构件偏差。
2.4预制叠合板安装管理方面
作为装配式建筑施工环节中的重要技术手段,预制叠合板安装技术使用频率非常高。预制叠合板实际安装过程中,工作人员通常会将叠合板与作业层之间的距离控制在30cm,然后,根据具体施工需求与特点,适当调整叠合板的安装方向,从而确定准确方位。为保证叠合板不受损坏,需对叠合板进行保护,以免出现材料消耗情况。工作人员根据吊板的实际特点选择合理的预制吊板安装方式。为了保证吊板之间的紧密性与稳定性,通常选择模数化吊装方式。在叠合板安装过程中,底部位置要增加临时支架,以保证叠合板的稳定性。直到吊装完成后才可将临时支架拆除。叠合板安装会按照层次依次进行,当其中一层安装完毕,可利用混凝土浇灌施工。工作人员要重视混凝土结构的保养处理,定期养护以增强结构的稳固性,以免混凝土出现裂缝。
2.5施工安全管理方面
有研究数据表明,国内绝大多数的安全事故发生,是施工过程中有人违反劳动纪律、操作程序和方法等原因造成,混凝土现浇改为预制,通过危险源转移到预制厂,预制厂通过自动化、机械化等可降低安全事故50%以上,危险源的转换可大幅度提高现场安全性。除此之外,生产工艺的转变也能提高现场的安全性,根据事故的不同类型对全国约160起安全事故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由于生产工艺的改变可以至少提升施工安全性20%,传统住宅的施工方式是大量的工人聚集在现场,交叉作业多,工人容易造成高空坠落、物体打击、触电等伤害。而整体装配结构把现浇的部分施工任务转移到了工厂,作业人员最多时可以减少40%以上,通过风险转移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结语
总的来说,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实施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也是切实转变城市建设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现实需要。因此在工程实践中,要强化装配式建筑模数化设计管理,确保部品部件满足标准化和通用化要求。还要创新施工组织方式,推行绿色施工,采用结构工程与分部分项工程协同施工新模式,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降低劳动力投入,增加企业效益,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晓霞,史永彬.关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的思考[J].工程技术研究,2018,3(12):227-228.
[2]杨茂政.装配式建筑施工混凝土质量管控探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34):122.
[3]王鹏翔.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20,39(16):147-148.
[4]王振华.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建材发展导向(上),2020,18(6):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