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保护存在主要问题及策略

发表时间:2021/3/19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33期   作者: 邱必云 缪晓莹 邱柳斌
[导读] 土地整治是一项对土地资源实行规范化管理并使其发挥更大经济效益的土地管理环节
        邱必云 缪晓莹 邱柳斌
        杭州市环境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土地整治是一项对土地资源实行规范化管理并使其发挥更大经济效益的土地管理环节。当前,随着土地资源的不断减少,土地整治工作的实施力度在进一步加大。在土地整治的过程中引发一些生态环保问题已不容忽视。所以,在土地整治工作的实施阶段,必须兼顾好生态环境保护,以利实现土地效益的提升与生态环境的优化。
        关键词:土地整治;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策略
        自改革开放发展至今,土地整治工作在我国已经开展了很长的一段时期,并且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取得和收获了一定的成绩,生态环境建设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日益完善化的保护。可尽管如此,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快速扩张、资源需求的不断上涨,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生态污染和环境破坏也日益严重,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为了保障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化健康发展,充分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精神,必须不断加强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态文明的有效建设,全面探寻当今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科学有效的针对性措施,全面落实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1当前土地整治中存在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1.1土地整治规划程序缺乏规范,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不到位
        当前实行土地整治工作时,有大部分的整治规划未经过严密的调研和规划,也没有对计划可行性做科学的分析,完全未考虑整治地区的实际土地状况,从而导致土地整治工作的规划存在诸多漏洞,很难达成预期目标,经济效益期望目标与生态效益控制度远远低于预期。对土地整治的流程规范标准进行分析可知,当前实行的土地整治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未进行有序规划,也未能建立一套全面、有效、合理的土地整治规范。在此背景下,自然无法有效确保土地整治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到位,也难以发挥生态环境效益。
        1.2土地整治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通过对以往的土地整治案例了解可知,土地整治时,难免需要建造灌溉排水设备,并修建农村道路,这一环节会对许多生物的栖居地带来破坏,进而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破坏,导致土地整理地区内的整体生态系统结构简化。生物在其栖居地受到破坏后,可能会迁居和消失,从而导致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生态系统平衡由此被打破。此外,实行土地整治,极大部分原因在于想要获得更多的可供支配的土地面积用于耕地或者通行,所以,在整治阶段,许多原本处于弯曲状态的沟道被修复顺直,一些用于输水和排水的沟道中也都使用了混凝土,尽管这一措施增强了沟道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但是却减少了生物的栖居面积,绿化面积进一步缩小,致使生物的多样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1.3违背了生态系统的自身结构
        土地整治的配套技术措施中,开展沟道是为了能减少整治成本,通常会对沟道进行截弯取直。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对农地进行整治规划时往往会使用大比例的混凝土进行道路与沟道的修建。这样的沟道不能有效涵养水资源,并且顺直形状的沟道会导致水流速度增加,不论是地表的水资源还是降下的雨水,都无法有效存储,从而使得水体无法在短时间内发挥其自我净化的功能。由于土地整治中大比例的使用砂石混凝土等材料,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脆弱,一旦受到自然因素的破坏与干扰,土地整治范围内的生态系统将遭受破坏。
        2强化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对策
        2.1将土地生态保护规划加入到土地整治范畴之中
        应当将土地的生态规划全部归入土地整治专项规划之中,由于土地的整治专项规划具有控制性,其主要通过把土地整治进行逐一分区和管理,从而更好地引导土地开发工作,最终实现对土地资源进行全面开发调控。

对专项规划进行编写需要充分考虑土地的生态规划,按照生态学方面的相关理念加以综合设计与规划,融入生态学的理论知识,了解和确定土地的利用情况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状况,明确土地整治的具体方向,从而确保土地资源的充分使用以及土地整治的有效性。
        2.2实施土地整治必须兼顾维护生物多样性
        保持生物与景观多样性,应当从创建系统、合理的环境影响评价机制进行维护。以往实施土地整治工程,土地整治项目都缺乏具有针对性的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导致许多地区整治时完全不考虑环保问题。在土地整治设计时需要摒弃以前过度注重成本而忽略环境规划的设计思想,应当增强对于生态环境的设计,加大创新与研究力度,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设计水平。
        2.3增强生态管理意识,完善生态立法。
        首先要让土地整治中一切都有法可依,依法办事。在《土地管理法》中明确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健全土地整治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政府和人民的生态建设意识,严厉整治违法乱纪行为,如:保证新型环保材料的生产质量,对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行为,依据法律法规对生产商、运营商进行处罚。生态建设中,对利用职务便利私自更改土地资源建设计划等行为要依法查处。为了确保土地整治工作中关于生态环境建设及保护的有关内容得以顺利推行,必须全面建立及健全生态建设相关的规划体系,不断增强生态建设各项工作的可操作性,针对提高技术含量、管理人员分配、科学工作方式等制定规划策略。科学合理地规划包含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的整体生态系统的整治工作,严格按土地整治部门规划内容、步骤实施生态化土地整治工作。土地整治工作改变了土地的开发模式与发展类型,同时改变了周围的森林资源、水资源、土壤成分、植被类型、大气环境和生物特性,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构成结构和生态功能都产生了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土地整治工作不是简单的项目工程,一切要以自然发展为主。绿色的生态发展,是构建生态建设结构和我国土地整治的发展基调。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生产力,加大生态景观的空间分布,着重发展山水林田湖综合整治,才是我国土地整治的重点方向。
        2.4加强生态技术应用,提升生态技术能力。
        如今,土地整治更注重理论与技术相结合,把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注重生态建设的学科应用到土地整治规划中。结合工作实践,将生态建设融入土地整治中。例如,在生态整治规划设计前,对整个项目地区的景观生态进行充分的实地调查,分析整理后,推出实施可行的生态化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方案。以保护生态平衡为基本原则,进行生态化土地整治。与此同时,随着生态型新型材料及技术发展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强,加强我国自主化的核心技术研究成果也成为当务之急,对此,全面培育高水平生态技术研发人员和工程技术人才,以此提升我国生态型新兴材料和新工艺自主创新能力的问题也应被提上日程。
        3结语
        在当今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土地整治工作中关于生态建设的问题逐渐得到了越来越普遍性的关注。要想实现这一工作目标,需要切实加强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态建设管理,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的建设及保护意识,积极引入新型生态材料及科学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1]唐秀美,潘瑜春,刘玉,等.基于全过程的土地整治项目实施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8,32(3):35-42.
        [2]宇振荣,肖禾,张鑫.中国土地生态管护内涵和发展策略探讨[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3,35(4):83-89.
        [3]刘超,许月卿,孙丕苓,等.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6,35(9):1087-1099.
        [4]杨敏,吴克宁,李晨曦,等.土地整治的生物多样性保护[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2):28-33.
        [5]肖武,李素萃,梁苏妍,等.生态景观型土地整治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18):31-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