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波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院, 浙江 杭州 310014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铁路建设具有系统性,其中铁路桥梁工程占据重要地位,同时其施工难度较其他部分而言也相对更大,选择合适的技术并加强质量控制极具必要性。
关键词:市政道路;跨铁路桥梁;防护体系;设计思路;施工
引言
伴随着我国城市桥梁建设步伐的加快,道路修建过程中面临的地理环境越来越复杂,给桥梁建设带来了较大挑战,同时对施工过程中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分配提出了严苛要求。桥梁工程施工周期较长,对项目工程作业周围的环境提出的要求较高,而采用空心薄壁高墩桥梁施工工艺,可以有效解决以上技术困难。
1工程概况
某上跨铁路立交桥梁总长246m,采取6跨、2联的布设形式。桥梁上部结构为现浇预应力连续箱梁,下部为圆形钢筋混凝土墩柱,设置扩大基础和钻孔桩基础,由此形成完整的基础结构。其中桥梁第2跨、3跨跨越既有营运铁路线路多个股道,为整个桥梁工程设计、施工中的重难点。
2市政道路上跨铁路桥梁防护体系设计思路及施工
2.1混凝土施工
在完成对模板的安装以及对钢筋的固定以后,按照流程开展混凝土的浇筑,浇筑要注意以下施工环节规范:对混凝土的配比进行检验,确保符合项目工程作业施工的规范要求。混凝土长距离运输容易干扰其性能,在对混凝土进行搅拌过程中,要确保就近搅拌,并通过专业混凝土运输车进行运输,防止发生混凝土离析问题。在将混凝土运输到模板过程中,确保混凝土落差不大于2m。在操作过程中,要防止模板出现松动问题。对于存在模板与混凝土彼此分离的问题,需要立即暂停现有浇筑,完成加固以后再进行浇筑。
2.2钢纤维混凝土施工技术
①合理的搅拌工艺至关重要,应采取分级投料的方式,此举目的在于避免混合料中产生纤维团,以材料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当其完全风干后再加湿处理。施工人员是重要参与者,落实技术交底工作可帮助施工人员掌握工程情况、明确具体的工艺要点。桥梁过渡段易出现失稳现象,该处的沉降差要得到合理控制,形成桥台后及时安排填土作业,再使用压路机对该处碾压以提高密实性。②加强浇筑与振捣,单次倒料量应足够合适,浇筑施工要具有连续性。振捣环节所用设备为插入式振动棒,其局限之处在于易发生集束效应,因此,还需辅以平板振动器,用于改善纤维的分布状态,使其具有均匀性。③拌制好的钢纤维混凝土应转移到现场投入使用,此过程中车辆的振动将对混合料的整体状态带来影响,影响内部均匀性,投入使用后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因此,需确定合适的运输线路,距离要短且道路要尽可能平整,全程匀速行驶。
2.3基础施工
基础采用C25混凝土扩大基础,基底位于老土层内,深度不小于0.5m。基础表面预埋钢板(500mm×500mm×20mm)。施工前首先探明地下光缆、电缆的准确位置,采用人工挖孔。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后,采用轻型触探仪检测地基承载力,基底承载力≥120kPa,达不到要求时将地基换填处理。基坑开挖前做好既有铁路的防护措施,基坑满足要求后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基础混凝土浇筑采用汽车吊装,吊装时吊臂不能侵入铁路安全网内。混凝土浇筑同时预埋支撑立柱钢板,浇筑完成使用塑料膜覆盖,按规范要求进行养生。待混凝土强度达到80%后回填基坑。
2.4钢筋连接与安装
通过直径28mm、规格为HRB400的双层钢筋对管段内空心墩主筋进行作业,以使滚轧直螺纹机械能够和空心墩进行串联。在相同的区间内,要求钢筋接头面积低于钢筋总面积的25%。
按照项目图纸的规范,运用焊接工艺将环向水平箍筋进行串联,要求焊缝的垂直长度大于20cm。在完成上述流程以后,需要加强对钢筋的质量监控。对于质量合格的钢筋,要将其运输到作业施工现场进行管理。为了防止出现安全事故,要对墩身钢筋之间的水平间距进行控制,防止钢筋堆积到人工操作平台。为了有效增强项目施工过程中钢筋的强度,需要对模具进行提前固定,分别将主筋、箍筋和拉筋进行连接。除此之外,为了提高项目工程质量,要求控制钢筋安装超过模板的高度要低于6m。为了增强整个钢筋结构的强度,要确保箍筋、主筋、拉筋之间的稳定性。
2.5完善管理、加强监督
若想施工人员的行为具有规范性,一套成熟的监管体系必不可少,以制度的手段约束员工行为,使其认识到工程质量的重要性。监督机构要积极参与到日常施工中,将监管内容覆盖到施工情况、设备性能、材料质量等多个方面,且各项内容都要形成明确的标准,以便给施工人员提供指导。落实定期考核,持续促进员工的自我进步,实现在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提高,经考核后筛选出不达标的员工,引导其重新接受培训,在通过考核后方可参与到施工中。
2.6贝雷梁安装
用贝雷架作为横梁,每一横梁采用1榀2片单层21m贝雷架(非加强型),贝雷片间距为30cm,单片21m贝雷梁在铁路防护网外侧拼装完成后,用轻型铁路吊车吊装,外部采用1辆25t的汽车吊配合。贝雷梁吊装到立柱分配梁上,采用φ16mmU形卡扣与分配梁连接,组装后成为整体,每片贝雷梁之间设置花格连接,贝雷梁两侧采用[20槽钢支撑加固,保证贝雷梁垂直度。贝雷梁与纵梁连接处焊接角钢,限制贝雷梁左右位移。
2.7信息化管养平台设计
大跨铁路桥梁信息化平台作为集结构监测、数据传输、数据存储、安全预警、状态评估、养护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化监测体系,是保障结构安全运营的重要手段。信息化平台通过前端测点自动采集获取代表荷载源及结构响应信息的实时监测数据,定量分析能够反映桥梁健康状态的特征指标,作为桥梁安全预警、状态评估的判定依据。同时,基于监测大数据分析结构状态,及时发现桥梁病害和损伤位置,为制定主动、预见性的养护措施提供重要依据,达到辅助桥梁养护决策、确保结构安全、减少桥梁管养成本的目的。大跨铁路桥梁信息化管养平台能够同时管理桥梁巡检养护信息、桥梁资料,并且结合电子化人工巡检功能,将桥梁日常巡检信息纳入信息化平台,使得桥梁预警评估更加科学。桥梁信息化平台一般由四大子功能模块,即结构自动监测子系统、数据存储管理子系统、预警评估子系统及用户界面子系统(如果有特殊监测要求,可增加相应子系统,如异物侵入监测系统、防船撞监测系统、电子化巡检系统等),各个子系统设计要求如下:①自动化监测子系统结合大桥结构和运营特点,合理选择和布置监测内容及测点,通过特定的采集和传输策略,自动获取结构荷载源及动静力响应特征,使用数据处理和控制设备对监测及检测数据作进一步处理分析,为安全报警与状态评估子系统提供分析依据,并将信息有选择、有层次地存入数据存储与管理子系统中。②数据存储管理子系统主要管理系统运营后的所有动静态数据(包括前期大桥的设计资料、施工工期资料、实时监测数据、巡检数据、报警评估数据、桥梁基本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等),并完成数据的归档、查询、存储。建立本桥信息化平台中心数据库及数据存储仓库,向其他子系统提供有效的信息源。
结语
市政道路上跨铁路立交桥梁设计既要考虑桥梁自身的施工质量,又要充分保证既有铁路线路的正常安全运行,因此设计工作相对复杂。作为设计单位,需要积极与铁路管理部门沟通,掌握铁路相关运行信息、设备信息,编制科学的桥梁防护体系设计方案,以便给上跨铁路立交桥梁的建设工作提供可靠的指导,从而创造高品质工程项目。
参考文献
[1]施红斌.上跨铁路悬挂式防护棚架设计与施工技术[J].中国标准化,2019(4):116-117.
[2]罗忠.谈上跨铁路线防护棚架的设计与施工[J].山西建筑,2017(4):196-197.
[3]吴志文,李斌.浅谈跨铁路防护棚架安装技术和现场防护措施[J].西部交通科技,2014(12):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