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贤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第二分公司 重庆 400000
摘要:河道底泥中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引起河道水质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底泥中的重金属一方面经过解析、溶解后进入上覆水体,导致二次污染,另一方面通过进入食物链,影响其它生物,进而影响人体健康,并对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一定危害。并且,底泥重金属污染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持久性及可释放性,其危害在短期内难以消除。本文对河道水污染环境综合治理的有效措施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河道水污染;综合治理;有效措施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由于河道流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及人们对环境认识的不足,使得大量未经处理或者处理后未达到排放标准的城市污水排入城市内河中,超出了河道水体的自净能力,导致水体发黑发臭,严重影响了城市水体的景观和人民生活。国内外诸多学者对城市河道治理技术进行了探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目前仍在进一步探索中。
1城市河道污染成因分析
1.1执行污水处理标准偏低
国内的污水处理技术大多仍存在能耗高、效率低、自动化水平低、维修率高等缺点,加上废水产生量大,故总体去除率低,仍存在有机物、重金属及营养盐污染河流的情况。2019年5月国家生态环境部督察发现,江阴港城经济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9a来,一直无脱氮处理工艺,执行排放标准偏低,致使附近河道水质污染严重,总氮浓度最高达181mg/L,超出排放标准8倍。
1.2雨水冲刷带来的面源污染
大气降水可通过吸收和吸附作用净化空气,然而这一功能却将部分大气污染转为水污染。根据降雨淋洗公式测算,1mm/h强度的降水持续15min,大气中10μm的尘粒28%可被除去,这些尘粒部分随降水落入河道污染水体。除直接向河道中倾倒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外,河边堆放的垃圾会在雨水冲刷下流入河道造成污染。雨水对城市硬质化地面的冲淋也会将大量地面污染物质带入河道。农业生产施用的氮磷肥很大一部分通过地面径流进入河流,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家禽、畜牧业的无组织排放现象也比较突出,严重影响水体水质。
2河道治理技术
2.1重金属稳定化技术
在河道底泥中,重金属由于其赋存形态不同,对环境的危害也有差异,将底泥中的重金属分为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结合态、残渣态5种形态。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是不稳定的2种形态,在一定的条件下容易浸出,碳酸盐结合态在弱酸条件下会被溶解。当底泥氧化还原电位改变时,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会溶解,有机质分解时也会导致重金属的释放。残渣态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不会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污染底泥重金属稳定化技术是指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转移、转化、提取和吸收底泥中的重金属,降低底泥中重金属的总量或将易迁移、易浸出的重金属转化为稳定形态,从而增加重金属的稳定性,降低重金属在底泥中的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在工程应用中,污染底泥重金属稳定化技术因成本低、修复效果快,已被广泛应用于河道重金属污染底泥的修复中。
2.2生态浮床技术
生态浮床是指将植物置于浮在水面的床体上,利用植物根系吸收水体中的污染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生态浮床不仅能够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景观美化作用。本次工程设计浮床的种植面积为500m2,其中挺水植物浮床300m2,浮水植物浮床200m2;覆盖面积比纯植物措施覆盖面积要小,约占总水面面积的8%左右。浮床以长方形和六边形为主,沿河岸间隔排列。本次方案中使用的植物是浮水植物粉绿狐尾藻和圆币草,挺水植物为黄菖蒲、常绿水生鸢尾和美人蕉。
3河道整治水污染治理方法
3.1化学治理方法
通过化学反应对水污染进行治理的一种方法为化学治理方法。通常情况下,河道整治中应用到的化学治理方法有氧化还原法、化学沉淀法。水污染治理过程中出现有机物、无机物难以降解情况时,就会优先使用化学治理方法。其中化学混凝法会使用到水中含有胶体以及微小悬浮物中。当然也可结合实际的水污染情况,适度添加混合剂以及助凝剂,让其达成更好的治理效果。化学治理方式的优势非常明显,能够针对水中难以降解的有机物、无机物进行快速地清除。但是其劣势也非常明显,即治理方法的整个操作成本比较高,需要使用大量的化学剂,不仅如此,还特别容易引发二次污染。因此如果是迫不得已使用到化学治理方法时,一定要结合河道水体污染情况,在探测其水污染程度后,一定要满足使用化学治理法的水污染程度要求才能使用其化学治理方法,不然不仅不能有效治理其水污染问题,还会弄巧成拙,导致水污染更加严重。
3.2加强水文监测工作
水文监测工作意义非常重大,这是河道治理工作的前提,即要想保障河道水污染治理工作的质量,势必要加强水文监测工作,通过组建水文监测小组,建立水文监测队伍,明确小组成员任务,强化责任担当,以加强对气象、水务以及环保等方面的深度监测。通过实时监控河道的水资源污染情况,结合实际的水资源污染问题提出相对应的预警以及处理方案。在整个水文监测工作中,要充分结合气象监测技术、遥感技术以及实验室分析等先进技术来开展水文监测工作,借助多种先进技术整合数据信息,得出最精确的监测结果。相关专家也可就监测结果进行数据研究,通过数据分析来探测出最具价值性的判断,并以此来作为河道水污染治理工作的科学依据。与此同时为了提升水文监测工作的效率,可以借助多种水文监测设备,并把这些设备按照相关标准安装在河道附近以及河道中,让其实时监测水资源以及水资源的污染情况。通过设备实时反馈水资源的数据信息,达到水文监测的目的。进而针对该水域的污染情况,做出科学判断,为积极开展水污染治理发挥作用。
4治理措施
4.1实施彻底截污、污/雨分流
严禁违法企业偷排,加大执法力度。生活污水是河道污染严重的原因之一,生活污水的完全截留是治污的根本,必须全面实施污/雨分流,对老旧小区进行搬迁改造,统一规划排污排水系统。污水送入污水处理厂,雨水通过河道自然净化。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设深隧工程,有利于雨水的收集及处理。
4.2开发生态性护岸机制
生态护岸是用植物或者植物与土木工程相结合的方法,以保护及创造生物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为前提,进行河道坡面防护的1种新型护岸形式,是河道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的重要举措,在我国各地区已得到广泛深入应用,具有成本低,成效显著等优点。根据护岸所采用材料的不同,可分为自然原型护岸、自然型护岸、多自然型护岸;其功能可分为防洪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自净功能等。生态护岸的目的在于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隐蔽场所,保障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和谐统一。
结束语
在探索河道水污染技术运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河道底泥的资源化利用途径,促进河道底泥由单纯的消纳处置向着资源与能源的综合利用转变,这将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良性循环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温仲凯,田红苓,黄金娥.城市河道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对策[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9,37(11):86-88.
[2]夏兴.城市河道污染现状分析与治理对策[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10):96.
[3]刘雨,匡武,黄志.肥西县农村河道污染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8,38(12):59-62.
[4]张瑞芳.污染河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7(08):77-79.
[5]汤雪萍. 河道污染事件污染物追踪定位方法及其在小型移动监测平台上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