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研究习题入手探究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1/3/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5期   作者:鲁丽
[导读] 当今我国倡导科技兴国,数学教育的竞争力越来越激烈
        鲁丽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一四八团中学
        摘要:当今我国倡导科技兴国,数学教育的竞争力越来越激烈,教师只有我们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结合初中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才能更好地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要利用好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发挥最大价值,得以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本文将从数学习题入手,探究教师如何进行高效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习题研究;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教学课堂上,作为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数学知识最大限度地传授给学生,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加上数学本身是人类对事物的一种抽象描述的学科,对于初中学生的这个群体,因为有了小学数学的一些基础的数学理念,进入初中之后,数学的学习又加大了难度。习题则是对课堂内容的一个补充,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如果在讲授时让学生没能很好地理解知识点,就可以通过习题来进行补充,把抽象的知识通过题目具象化的变现出来,利用得当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要有目标、有规划地用习题的形式锻炼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和习惯,用最优质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以期让整个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一、创设开放性习题,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我国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大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是标准答案式训练,这些训练采取的是传统的习题,用数学知识固定的创设一些题目,学生只用记忆相关公式和简单的计算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1]。长此以往,学生对于习题也只是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无法达到高效学习的效果,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总是习惯于用同一种思维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尤其是在面对难度偏大的数学问题时,大多数学生就会感到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处下手。如果打破传统的习题形式,创设出一些新颖的习题,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如果是一些开放式的题目,学生也能举一反三,从多个维度来找寻答案,学生的数学思维也能在这个过程中保持活跃、积极的状态。
        在实际教学案例中最常用到的教学原则就是“一题多解”,这个原则贯彻在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在习题中,也是很重要的一环。例如当学习完七年级“平行线”的有关知识后,在今后的平面或立体图形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中,为了判断两条直线平行,除了用到同位角来判定以外,应多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进行判断,此条平行定理无法解决的题目,立刻采取备用方案,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得出最终的正确解题过程。当学生将一整套的学习逐步完成后,对平行线的有关知识都进行了巩固,也拥有了这种解题的成就感。
        二、习题贴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数学知识的学习的最终目的要回归到生活和社会,要用所学的文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回报社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房屋的构建,家中的日常开销,银行的存款利息等都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学生要学会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主动地回想起数学知识并加以运用,寻求最优质的方法进行处理。数学和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在习题中也可多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让习题不再是简单的数字符号问题,而是能够用到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当学生在做题时,也能调动解题思路,拓展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这种实际操作应用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案例中,当学习到九年级“反比例”函数一课时,教师可以找寻一些学生身边最常见的数学现象让同学进行分析。像生活中最常用到的用来切东西的刀具就是很好的学习教材。教师就可以口述出现象:日常中我们使用的刀具,用了一段时间过后,切东西就会变钝,如果我们将刀口磨薄,刀就会变得锋利,这是为什么呢?教师提出问题过后,学生就会加以思考,最后总结出背后的反比例的关系,这样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反比例函数的含义。
        三、习题注意划分层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其接受数学知识的快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要求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能进步和发展[2]。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根据日常学习状况,将学生进行划分,有学习能力好的学生,同时也会有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再针对于这样的学生的特点,设定难易程度不一样的习题供学生练习,不管学生的水平如何,都能在这个练习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巩固。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可尝试更高标准的习题来激发数学的学习潜能,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可以深究基础习题奠定好数学的基础。这样的课堂,不同层面的学生共同进步和发展,作业质量也进一步提高,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收获自己的那一份学习的快乐。
        这样的形式在实际的教学案例中,教师通常会直接给出方向,表明在课后作业当中的基础题、拓展题以及选做题,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水平进行合理的选择。在进行习题点评环节时,也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肯定学生的进步和鼓励学生探究的目的。在这样的环境下,也能创建出更加高效的数学课堂,活跃整个课堂的氛围。
        结语:
        数学教学的过程复杂,习题是让学生巩固知识和理解的重要形式,只有让学生高效完成习题,才能充分地理解数学的抽象概念和知识重难点并提高自身的数学水平。教师可以根据时代的发展,改进和创新数学习题模式,让学生对数学课程充满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益秋.对初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学数学,2020(24):96-97.
        [2]郑玉瑜.初中数学变式教学在习题课中的案例分析[J].名师在线,2020(29):61-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