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3/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5期   作者:葛婷婷
[导读]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葛婷婷
        东阳市实验小学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这个时候在对他们进行数学知识的讲授时,教师就需要考虑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的能力?,而这个能力是依靠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来进行实现和提升的。因此,在高年级的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小学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关注和有意培养,帮助学生拥有并提升对数学知识全盘掌握和运用的能力。本文也是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角度出发,对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和尝试,希望能够在一定限度内让学生能够养成更加完善的数学思维,帮助学生踏入之后更深层次的数学学习。
        关键词:逻辑思维 小学数学 教学策略
        新课改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了更加深刻的监督和要求。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也越来越多的被社会和家长所重视。即使是高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也依旧停留在初级阶段,如果能够在小学学习的过程当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就能够在学习过程当中融入更多的自主思考,学会如何去解决问题,而不仅仅只是在教师和任务的推动之下进行完成。?同时,学生也能够将自己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综合的掌握和运用,避免在日常解题过程当中出现偏颇。不过对受应试教育影响颇深的现有数学教学模式进行改进,需要小学数学教师针对自己的学生进行专项的修正和提高。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数学思维
        数学的逻辑思维,首先就体现在学生是否拥有独立自主对未知数学知识和问题进行思考的能力。学生能够独立的完成不同问题的思考,就代表学生拥有了从数学的角度对只是进行分析的能力。在进行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想要带领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数学认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想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进行训练和培养,教师首先需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发挥的余地,才能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发展。小学数学教师也需要有意识地对数学学习过程进行设计,以更大化的提高学生的课堂自主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比如说在学习《观察物体》时,我们就需要认识到这一节课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学习的课程,如果学生能够在任务的引导下,于课前时间进行物体的观看搭建实际体验,能够让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简单。于是我们就可以在课堂上直接要求学生对该章节的具体内容进行观看,之后通过模具带领学生进行实际的“我说你搭”环节,用各种天马行空的物体叠放状态,展示于学生的面前,并让学生将其三视图进行绘画,这个时候学生实际上是对物体的形成过程了解,而是对于物体的整体无法构造的,他们在进行三视图绘画的过程当中,肯定就会对其进行思考,这种思考是独立于教师的语言体系之外,学生自身进行主动感悟的。而通过实际对不同物体的搭建,学生也能够认识到一个物体所存在的具体意义,从而对该章节的内容进行自主性的学习和感受。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对学生的思考方式的引导,能够帮助学生学会思考,从而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发散思维
        
        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体现,除了能够以数学的角度出发进行自主学习以外,还体现在有趣的教学情境,能够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各种形象,学生也能够在情境中通过教师所展示的不同教学内容,进行思想的深入理解,从而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运用实际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的联系,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相互参照,完成对数学知识的更加深刻理解,帮助学生将日常生活的数学问题与课堂内容联系起来,从而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一定程度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还能够以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在提高数学实际使用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将数学广泛引用于实际生活中。


        比如说在学习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时,就可以联系实际通过创设“我帮妈妈去买菜”的教学情境,设置菜价、斤数和不同的资金,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采买和讨论。学生既需要与其他同学沟通,对买菜的总和进行了解,又需要真切的对四则运算进行应用,还能够通过知识迁移,在实际买菜时,成为妈妈的小帮手计算菜价,既能够让家长看到学生的进步,又能够以激励的态度帮助学生形成计算的正反馈,以刺激学生进行四则运算的意愿,这样学生就能将其广泛的运用于实际生活中,碰到类似场景直接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
        三、巧妙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当中,也要通过对课堂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性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锻炼。
        比如说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时,就可以通过对鸡兔同笼问题的合作探讨,让学生的思维从一元一次方程转移到二元一次方程之中。先向学生讲授鸡兔同笼问题的题干之后,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将知识水平能力不同的学生打乱随机混在一组,使每个小组中都有学习能力强和学习能力弱的同学,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过程中以先进带动后进,在提高学生交流能力的同时,对于学生的学习意识进行培养。
        在对学生进行引导时,教师提出的问题是需要具有明确指向性和不同发展的可能的。比如说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如果将所有的计算为四只脚,那么多出来的腿的数量应该是什么的数量呢?又或者,将所有的兔子统一认为是两只脚,那么少的脚的数量又会是哪个动物的呢?除此之外,你们还能想到别的什么方法来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吗?想一想,如果用一元一次方程,这些式子应该怎样表示?能不能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进行变式,让计算方法更简单呢?”一环接一环的问题,在为学生提供模板的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思维发散的思考,帮助学生掌握对问题进行思考的方式和入手角度,从而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进行培养,帮助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
        四、习惯培养和实际应用,锻炼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在进行任何学科的教学时,我们都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也一定需要对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和学生的思考进行强调和体现,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用到实处。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养成:在面对以到较为复杂的数学题时,应该从各个角度灵活的寻找好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之后在不同方案的对比之下,选择更加合适解题办法的良好习惯,这也是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当中不断渗透的。
        比如说我们在学习异分母的加减计算时,就需要考虑到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了同分母的加减计算准则,而异分母跟同分母的差别又仅仅只在分母,就可以通过问题的提出:“如何能够将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异分母分数的加减又能否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呢?”让学生联系之前已经学习过的运算准则,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又或者在学习数据处理这一章时,在对不同类型的统计图进行讲授之后,我们就可以通过教材上统计图的选择这一章节对学生的统计图实际应用技巧进行锻炼,在提出开放性的应用题之后让学生自己选择使用统计图的种类,既能让学生养成课堂思考的良好习惯,又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当然,总的来说,想要对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进行培育,数学教师一定要在教学过程当中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开放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采用更加符合自己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手法来进行教学,更能够刺激学生的逻辑思维养成。
        参考文献:
        
[1]瞿佳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21(03)
[2]吴秋明.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2018(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