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数学,从体验开始

发表时间:2021/3/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5期   作者:陈相院
[导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
        陈相院
        苍南县灵溪镇观美小学  325800
        「内容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是他们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教师应努力改变以往过于强调结果的教学,应重视结果形成的过程教学,关注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意义。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进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关键词」
         体验   情境   自主   
「正文」
        从学生刚踏入校门的那一刻起,学生学习任务就开始增加。再加上数学学科特点既抽象又枯燥,学生不愿意学,不愿意听;对其他学科的兴趣却远远高于数学。因此,要想让学生喜欢上数学,学好数学,应该让学生从充分体验数学开始,体验她的朴实无华,体验她的生动有趣,体验她的奥妙无穷。
        新课程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仅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它更是一种感受的过程、体验的过程。学习不仅仅是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还有体验学习。因此,数学教学不仅要追求学生是否学到了知识,更应该追求学生是否有体验。数学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应该是“体验课程”。所谓体验学习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心活动。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的无限魅力呢?谈谈本人的一些探索。
一、在生活情境中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很吃力,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这些知识之前,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教学提供感性认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作为课堂的组织者的我们,应该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联系,将数学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有机地融合起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所学的数学是与当代社会、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
        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当某一事物能够满足学生的某种需要时,学生才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把它作为学习活动的对象。

例如,在学习用多边形拼设地板这一课时,我就问:“同学们吃过蜂王浆吗?见过蜜蜂的蜂窝吗?见过人民广场吗?可爱的小精灵筑建了奇妙的正六面体结构的蜜蜂蜂窝,建筑师们也用磁砖铺设建造了很多雄伟美观的广场,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吗?你知道教室里地板的磁砖怎么铺而没有空隙吗”,“你看到过的铺设地板的磁砖是什么形状的?”问题一提出,马上引起学生的兴趣,紧接着演示奇妙的正六面体结构的蜜蜂蜂窝和一些用磁砖铺设的著名广场及建筑物,借此研究用多边形拼设地板的数学原理。使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本节课有了深刻的印象,又使学生能理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真切地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这样,当数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学生就能体验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学生看到自己熟悉的情境,这就激起了他们探究、体验的欲望,从而进入亲身体验的境界。这样的数学课才是活的,才是富有生命力的。这样的课堂才能够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二、在操作情境中体验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他们学到的知识不应该是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他们,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说,学习是需要体验的,我们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该让他们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力并不是教会的,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接受、体验、感悟、类化、迁移而逐步形成的。只有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感悟到的才是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从直观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后到概念系统。根据这一认知规律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将一些概念性的问题,通过一定的辅助手段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而去体验知识。在在统计初步的“成功与失败”“机会的均等与不均等”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游戏,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投硬币”“猜红白球”和“抢30”游戏,学生积极性很高,主动参与探究实践学习;通过计算彩票的中奖率,学会用概率解决生活中抽奖问题,学会正确对待各种促销活动。
        学生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因此,我们教师的任务是,应该放手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以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使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
          三、在实际应用中体验
        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学完新课后经常做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他们在生活中去体验数学。
        体验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体验使学生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体验使学生视学习过程为自己的生命历程。只有让学生充分体验,学生才会产生心理的感应,才会打心眼儿里喜欢上数学。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世界就是一个舞台,无论男女老少,都在不同的阶段里饰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那么教师就要做一名有心人,把自己的教育视为一个极富情感魅力和生命活力的舞台,视天真烂漫、纯洁无暇、活泼可爱的学生为舞台上的明星,通过我们的双手,让他们散发出灿烂夺目、绚丽多彩的光芒!

参考文献:
《数学策略学习研究》科学出版社
《江苏教育》江苏教育报刊社编辑出版
《教学月刊》浙江省报刊发行局
《数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