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婷娴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艺术幼儿园·长安园 213161)
【摘要】幼儿告状的行为只有一种表现,但是通过这一种表现会看到幼儿的内心活动。有的可能会是受到同伴的侵犯,有的可能会与同伴发生矛盾,有的使幼儿通过对同伴言行的观察发现他们违法的老师的要求基于这样的心理活动而向教师告状最终会形成人的互动关系。在幼儿园内告状是一种非常频繁的现象,有一些幼儿非常喜欢去教师那里告状他的这种告状行为也会带动班级里其他的幼儿产生告状的行为和欲望。这时需要教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加以科学的引导。本文将通过对幼儿园大班告状行为的现象分析,提出教师应当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的同时,正确的引导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关键词】大班;告状行为;人际交往能力
前言:在幼儿园内幼儿的告状行为是重复性的普遍行为,当幼儿进入大班之后自我意识开始成长,幼儿对于规则的理解也开始具体化。这样就会导致幼儿因为同伴出现违规行为,而增加告状次数。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幼儿个性和真实内心的反应,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表现。在幼儿的告状行为中,有的行为对幼儿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概念
从幼儿互动的角度来看,幼儿的告状行为主要表现在,幼儿在与同伴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同伴不当行为的侵犯。这也是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出于自我保护意识而进行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的最终表现是与教师发生人际互动行为。
二、幼儿告状的动机
(一)求助型动机
大班幼儿告状基本上是基于求助的动机。在大班幼儿告状的行为中,主要原因还是幼儿的同伴,对其进行骂或抢夺物品而对其造成危害之后,幼儿向教师求助的一种方式。被告状的幼儿是欺负告状幼儿的主体,他通过各种方式来欺负弱小的幼儿,并且将又弱小幼儿的物品占为己有,被告幼儿会通过辩解的方式与教师进行争辩。告状幼儿与被告幼儿之间在进行互相争辩的过程中,教师总会了解两者之间为什么会出现冲突,这时教师往往会发现再争辩的过程中两个幼儿之间主要是缺乏移情能力,被告幼儿认为抢他人的物品是理所当然的。另外还会发现被告幼儿缺乏交往技能,被告幼儿通过威胁或无力的方式来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物品,而不是通过语言交涉的能力与他人进行物品交换。这样的幼儿往往会在教师的调解下出现被动妥协的现象,许多幼儿虽然心里不服,但是在教师的调解下,也会在行为上表现出妥协。
(二)求罚型告状
这是被告幼儿争辩次数最多的一种告状形式。被告幼儿与告状幼儿之间由于关系一般或者不太和谐而出现的告状现象。通过对大班幼儿的观察,我发现幼儿之间如果能够维持良好的关系或者出于对同伴的喜爱,即使出现一定的冲突,也往往很少会像教师发起求罚型告状;如果幼儿之间的关系一般,当双方发生矛盾时,一方就会像教师阐明事实原因;另外,如果幼儿之间同伴关系不和谐出现矛盾时,一方想教师告状的时候就会夸大事实。
(三)从众型告状
告状者的行为有可能会成为其他幼儿模仿的榜样。因为一些幼儿向教室告状时会有其他幼儿在旁边观摩,这时就要看教师的处理方式。如果教师处理不当,其他幼儿也会效仿告状。如果教师处理妥当,其他幼儿模仿告状行为就会减少,同时班级其他幼儿模仿喂狗幼儿园的伤害行为也会降低。
三、家庭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
(一)家长过度保护的结果
目前每一个家庭中的孩子数量都不多,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而且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家庭的生活水平也迈入了小康阶段,物质上的丰富会使独生子女产生娇宠的心里,一个家庭里有可能是六个家长围绕着一个孩子来活动,尤其是孩子父母工作繁忙,隔代教养会出现祖辈对孙子女的教育出现松懈的现象,同时也会出现对孙子女过度保护的意识。另外,由于目前网络信息的发达,师许多家庭看到幼儿在幼儿园受到伤害事件时,经常会通过换位思考来完成对自己孩子的伤害保护意识。担忧自己孩子被他人攻击,这种担忧也会导致家长对幼儿产生过度保护的心态。
同时,一些家长对幼儿园的安全设备并不了解,使他们单方面认为幼儿园环境不安全,对教师并不信任,这样就会使家长产生了对幼儿过度保护的现象。
(二)家长过分干涉的结果
首先,家长对孩子望子成龙心切,不但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加出色,而且还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家长会为孩子规划好人生轨迹。不管幼儿是否同意和喜欢这种生活,幼儿也要按着家长的意愿去完成他们的各项安排。
其次,家长认为自己孩子花钱的过程中,孩子必须挺自己支配。这种强烈的支配欲让孩子失去了自己的空间和选择的权利。也让家长忘记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样就会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失去自我。
最后,来自社会的压力。在父母的生活环境中,可能会涌入大量的优秀人才;同时,由于教育难度的增加会使父母产生焦虑和不安,这种情绪会让家长对子女的未来和就业进行强行干涉。
一个人的教养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幼儿频繁告状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家长的过分干涉和保护,导致了幼儿在家庭氛围中独立性较弱的特点。
四、教师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
(一)尊重认识差异,共同制定行为规则
第一,教师应当与幼儿共同制定相应的行为规则。让幼儿能够通过自己参与合作制定的行为规则进行自我管理。教师与幼儿共同制定相应行为规则的主要出发点,就是尊重幼儿的想法让幼儿也能够参与到规则制定中来。另外,教师要根据班级规则,要求幼儿自觉遵守。这也是提升幼儿自我约束能力的前提。并且要求幼儿能够互相监督,对违反规则的现象进行报告。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辅助检查和监督的作用,其实处理违反规定的幼儿,让幼儿能够真正的树立起规则意识,同时,教师还应当帮助幼儿改正错误。教师在常规教学过程中应当帮助幼儿巩固规则意识,把一日活动中观察幼儿是否违反了规则,在幼儿反复出现违规行为的同时帮助幼儿一次一次的纠正,最终帮助幼儿实现自觉的守规行为。
第二,树立榜样,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应当寻找到可以树立榜样的形象,这些形象可以使幼儿周围的伙伴,也可以是动画人物等等。一些幼儿在告状的过程中都会诉说自己表现良好,而反映被告者违规或威胁他人的行为。这时教师应当对告状者加以表扬,进而强化告状者对自己优秀行为的认识。另外,也应当在表扬的过程中让其他幼儿看到报账幼儿的榜样形象,这样,整个班级就会拥有一个良好的氛围。
第三,表扬幼儿的进步性。对于被告幼儿应当仔细观察,如果幼儿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教师应当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才能够增强被告幼儿改正的行为。
(二)先调查情况后教育,给幼儿平等的地位
第一,先了解实际情况。幼儿在告状之后,教师应当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根据幼儿描述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策略的处理。这时教师应当多问题名幼儿,这样才能够保证获取信息的准确性。在获取准确信息之后,教师应当通过对真实事件的了解完成对事情的裁定。
第二,公平对待幼儿。教师在对幼儿告状之后的事件进行评判的过程中,应当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处理问题,切记不可掺入个人情感,在对被告幼儿进行处理和批评时也要把握好度,要能够纠正被告幼儿的不良习惯的同时,也能够尊重幼儿的自尊心。
综上所述,幼儿的告状行为与幼儿的心里有非常大的联系。教师应当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对症下药。同时在常规教学中应当多与幼儿沟通,并且能够实现家园合作,在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应当保证提升幼儿园的宽容品格,进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巧仙.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J].幼儿教育研究.2017(5):58-59+62.
[2徐文等.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类型、表现及影响因素分析[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2):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