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茹
杭州市滨江区多思学校 浙江 杭州 310000
摘要:在我国教育教学不断改革与发展的今天,强调核心素养的呼声越来越高,受到教育界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目前,小学语文已不仅仅停留在基础语言教学上,讲授一些语法词语的运用、阅读写作等教学内容,而是着重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力学科,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核心素养主要培养学生全面综合能力,塑造学生高尚的思想品格,而这些知识、能力、素养、品格并不是单独提炼为学生讲授,而是将其进行有机融合,以综合、全面、整体的形式将知识传递。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也在突飞猛进,核心素养教学理念逐渐被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这就要求教学工作必须要为学生创造高效和教学课堂,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当前教学目标,不断进行自我充实,探求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结合课本中所学知识和学生兴趣爱好做好统一规划和总结,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方位进行深入钻研和探究,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起学生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学手段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采用最多的,但创设真实情境,贴近学生生活,让小学生在课堂有真实的感受,能够眼见为实、亲手触摸的真实感,这样的情境占少数部分。小学生的性格活泼开朗,他们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强烈的好奇心让他们想无限地探知这个世界,所以要想调动他们的兴趣感和勾起他们的注意力,需要作出让他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在课堂上视觉效果是最为明显,也是最能让人感受颇深的,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以实物体现来进行教学设计,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方法,敢于尝试新的模式,让学生们能够深刻了解到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感觉到在语文课堂上的欢乐喜悦,有一种焕然一新的视觉感和体验感,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教师在讲解《猫》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打破常规,提前准备一只小猫,把小猫放在笼子里,保障每一位学生的安全,将小猫带到课上,并利用课前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们亲眼目睹小猫的各种形态,认真观察小猫的一举一动。在课堂上学生兴致勃勃,学习状态非常热情高涨,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们自主探究,锻炼他们观察事物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观察并亲自描述出自己眼中的小猫,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这种创设真实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获得真实体验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能够全身心投入在学习活动之中,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贴近学生生活,拓展学生思维
传统教学理念过于注重语文理论知识层面的教学,体现的是应试教育理念,缺乏对学生语文阅读生活化素养的提高。在这样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也得不到提升。小学语文知识既可以来源于实际生活,也可以为生活实际服务。因此教师要设法找到语文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表现,将语文阅读活动与生活实际的结合之处总结出来,结合教学课程,为学生设置有突出生活化特点的教学设计,实现语文知识传授与生活化教学的完美结合,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语文,将生活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起来,帮助学生提高在生活现象中认识和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促使学生实现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与生活场景的联系,实现学生高效提升语文知识综合素养的目的。
例如,在《竹节人》一课当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开展阅读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于是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动手制作竹节人,现在的小学生因为家庭物质条件的优越对于一些传统的儿时娱乐项目并不了解,现在的小学生在成长过程当中玩的都是电动小汽车、遥控飞机甚至是手机等成年人才可以玩的物品,这就导致学生在成长过程当中,会失去一些传统娱乐项目的了解和丧失对于手工艺制作活动的兴趣。在教学当中,教师带着材料来到课堂上,学生对于我所带领的物品都很好奇,这时对学生讲道:同学们,今天我们在开始课程之前先学一样手工制作,那就是制作竹节人。小学生对于我说的竹节人都很感兴趣,都表示没有见过竹节人,这时教师带着学生一步步开展制作,学生在见到这些新奇的事物时显得非常开心。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课程《竹节人》,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非常愿意学习课程内容,对于这一课程的阅读活动显得非常积极。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敢于大胆尝试推陈出新,优化设计教学内容,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向,构建轻松欢乐的语文课堂,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能够成为课堂上的小主人,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为今后的未来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石。
参考文献:
[1]薛志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学周刊,2021(07):141-142.
[2]吴婷婷.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J].课外语文,2021(04):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