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芬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花园小学 浙江 衢州 324004
【摘要】新时代教育变革中,大单元教学设计已成为语文教学的应然取向,注重课程目标到教学内容之间的整合与联系,体现整体化的教学思维。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整合单元知识要点,完成一个个任务,串联大单元教学,实现知识间横向与纵向的联系与运用,在“做中学”“用中学”的活动中构建语文学科知识体系,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能力。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任务群大单元
一、定位:以“课程链”重构单元教学框架
本文阐述的大单元教学基于统编教材固有单元结构进行内容重组、资源补充与教学整合,基于教材的要求,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把零散的碎片的知识点、能力点以任务为组织,形成一个个有关联的课程。
(一)教材内容课程化。右图是鲁迅单元的课程链,本单元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鲁迅的内容,“鲁迅”一直是学习的难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挖掘和整合课内外的教材内容,按照“思、演、知、展”系列主题进行课程设计,“思鲁迅”作为起始课程的学习,学生与鲁迅建立联系,通过“五个一”内容实施,了对鲁迅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再开展后续的课程学习。
(二)学科知识实践化。大单元教学提倡主题性整组教学,以任务的形式来构建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本单元安排了《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四篇课文,《好的故事》是第二篇课文,学习有一定的难度,结合相关资料,以朗诵方式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化解了知识难点,在应用中领会与表达。
(三)任务群组关联化。课程既相对独立又有关联,主要体现在知识、经验与活动的关联中。
1.知识关联:任务中所用所学的知识都有内在联系,相互补充,每个小任务都对应一个小目标。
2.经验关联:项目化学习常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开展,形成的参与、沟通交流的经验会自然迁移到下一个任务中。
3.活动关联:任务之间有承接有梯度,体现“分——总”的关系,前3个相对独立的课程承载本身的目标,但成果又是大项目“鲁迅展馆”的学习资料,让大单元教学更具整体性。
二、思“变”:以“项目”实现学教方式转变
项目化学习与大单元教学进行联结,有了更明确的目标,更具指导性活动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变化:
(一)学习方式之变
1.多轮探究式学习。在任务链中解决了一个任务的同时引发更深层次的学习,引起学生高阶思维的提升,项目是一轮一轮递进,多轮滚动实施,不断进阶。
2.问题解决式学习。项目化是基于问题的学习,通过课内学习延申课外,课内外结合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
3.协同合作式学习。协同式的学习过程中个体的心智获得更全面的发展,超越日常课堂学习的范畴,在活动中能应对多种情境,让学习真实地发生。
(二)教师角色之变
教师是大单元项目活动的总工程师,在整个项目活动过程中扮演多种角色。
1.课程的设计师。在项目开启之前,进行顶层设计,整合教材中的内容,把学科知识的教学渗透在各个子课程中,让学习更具整体性,系统性。
2.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要不断组织各种活动,利用评价促进项目落地及小组建设以及个体的成长,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保留学生作品及项目结果作为持续评价和指导的依据。
3.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需要教师的支持与帮助,要不断关注学生的表现,找到教学指导的突破口,帮助学生建立继续探究的信心。
(三)学习空间之变
1.有效利用开放的学习空间。学校、社区、家庭等所有的地方都可以成为项目化学习的空间,打破课堂的界限,走廊、阶梯、草坪、操场等校园空间都成为学生开展活动的学习场所,支持学生开展学习。
2.有效利用校园的展示空间。项目化学习重视学生的成果展示,有效利用校园空间,搭建展示成果的舞台。一般有结构性的空间,如展厅、舞台等可以开展一些集体性成果的展示活动;而非结构化的展示空间则以开放的、学生流动性多的地方为主布置一些展览作品,供学生课间日常的学习参观。
3.有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借助网络信息为项目学习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从线下到线上,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都成为项目化学习的有效资源。
三、路径:以“支架”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学科支架是言语智能发展的“起搏器”。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阅读与写作等学科性支架,高质量的项目学习要把学生不断地放在阅读、写作、报告自己的观点等活动中,以用促读,读用互动。
(二)实践支架是思维品质提升的“触发器”。项目化学习通过任务设计多种实践支架,触发高阶思维的产生,力求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寻求解决的办法。“知鲁迅“的项目中,通过“画一图”的了解鲁迅生平,学生先要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相关资料,再整合知识,最后形成表格式、导图式、图文式的学习成果。
(三)资源支架是文化审美熏陶的“按摩器”。项目化学习给予学生更多的创造空间,让学生热情而有创意地学习生活,如项目中的书法鉴赏活动、艺术展、剧场等不但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获得审美意义上的实践。
四、进阶:以“评价”推进育人模式转型
项目化学习的评价坚持以终为始的逆向设计,把评价任务嵌入全程学习,贯穿全程,更好关注人的全面成长。
(一)评价内容的多维:从单一走向立体
项目化学习的评价通过制定多样化的评价量规让评价落地,学科素养层面上更侧重能力的形成与素养的提升,同时评价内容也指向合作沟通、创造性学习、问题解决等通用性的学习素养。通过多种量表列出学生表现的标准,强调评价的维度,给学习充分的指导,学生通过量表对照自己和同伴的行为,促进自我思考,引发更深层次的创造性学习。
(二)评价方式的多层:从结果走向过程
关注表现与过程的评价是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适切发展的平台。从传统一张试卷、一个分数定“乾坤”的结果性评价转化成注重表现型、过程性的多层评价。如“绘鲁迅”课程中,以表现性的评价方式把学科中阅读理解、概括内容、图文搭配的能力运用在具体的任务中进行课程实践,并且设定差异化的评估标准,更不同层次的学生得以顺利完成任务,促进其核心能力的发展和学习水平的提升。
(三)评价主体的多元:从主导走向自主
现行评价方式虽也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最终还是以教师评价为主导,以教师意志为主导的评价缺乏灵动,项目化学习把评价权力交给学生,运用同伴和自我评估来支持学生成为具有自我意识的人。以活动日记的方式开展自我评估,能更好引导学生与自己展开心灵对话,通过学生的心里剧场促进自我意识的成长,建立积极进取的学习心态。而同伴互评更侧重于合作学习中的素养,如参与、协同、沟通、交流等态度相互影响,以获得能力。
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大单元学习由众多任务、教学活动构成,以任务群为形式组合,关注素养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教师站在单元的角度看见素养的存在,并依标据本,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内容和情境素材,制定课程方案,设计项目学习活动,开展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进行学习评估,使核心素养具体化,可培养,可干预、可评价。
核心素养时代,巧用项目活动推进大单元教学是艰巨而伟大的教育变革,通过一个个单元,有效整合学科知识,连接知识点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建立学习内容与真实情境之间的关系,打通知识学习与应用的壁垒,联通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在培养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同时,实现语文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