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
黑龙江省讷河市拉哈一中 161300
摘要:21世纪属于信息化时代,伴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及发展,微课、微信、微博等相应技术逐渐产生,微课的出现为我国教育带来重大革新。微课教学属于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本次对于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用中的效果进行分析探究。
关键词:微课教学;互联网+;高中历史;教学
新课程改革中强调教学的学习方式及教学方法,需要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根据学生的求知需要实现教学模式多样性创造,使教学课堂更加具备趣味性及有效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互联网+微课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率,本次对于应用策略实施探究。
一、"互联网+微课教学"特征
微课教学模式相比传统教学更加有趣、生动,同时融合历史相关知识在视频当中,教师可将微课教学内容传送到学生的电脑及手机当中,使视频教学更加形象、具体,通过手机及电脑使学生能够实现零散时间整合及利用。同时,微课的内容精炼、短小精悍,能够将教学难点及重点知识及时归纳整理,学生在接受微课教学过程中,能够将教学中的难点及重点有效掌握。同时,微课具备共享性,能够实现数据共享及资源共享,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将课堂中的教学情况及特点表现出来,以便学生及教师能够共同学习及观看,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点回顾,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及总结。同时,微课教学有利于师生互动,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微课教学时间为5分钟左右,一般为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教学过程中有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可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纠正,促进师生互动及交流,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二、"互联网+微课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一)通过微课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为教学课堂主体,需要将学生作为课堂核心,教师负责主导,将传统教学模式完全颠覆。同时,在教学课堂中,高中历史属于选修类课程,因此,部分学生不够重视该学科的学习。同时,由于历史知识为一些时间等需要大量背诵的知识点,导致课程教学较为乏味枯燥。学生缺少学习的兴趣及学习动力。在学习过程中,通常为蜻蜓点水式学习,部分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无法实现历史知识的重点及难点准确掌握,导致学生历史学科成绩较差,对教学质量产生严重影响[1]。
引入微课到高中历史教学中,能够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落实,更有利于历史教学的深度发展及研究。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微课能够提高课程兴趣点,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提高求知欲,并在课堂中灵活运用。例如,在“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儒家思想相关视频,利用微课使学生能够实现听、视觉的全方位转换,通过生动具体的视频帮助学生集中课堂注意力,同时将课程中的难点及重点进行讲解及划分,使学生能够减轻学习负担,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历史课学习当中。
(二)利用微课视频制作,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微课教学视频通常为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教师在其中起到的为主导作用。通过微课视频5分钟进行讲解,短时间内需要教师将历史教材中的难点及重点进行讲解及剖析,这要求教师能够对于学科专业知识具备精准认知,同时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进行历史微课教学准备过程中需要进行教材严选,同时对其中的知识选题进行认真选择,使高中历史微课的知识性及趣味性提升,将历史微课程视频发送到网站上供其他历史教师一起学习,提升教师综合素质[2]。
(三)通过微课视频帮助学生弥补知识盲点
由于每位学生在课堂当中学习效率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及思维能力较强,但较多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很难在课堂上将教师讲的全部内容记下来,因此,需要学生在课下进行有效复习及巩固。同时,在课下学生的学习效率相比课上较低,因此,可以利用微课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保证。微课视频可以实现大规模、高质量的在线教学,教师可将为历史微课教学发布在班级群集。例如,在讲解“蒸汽时代”一课时,可以在微课当中为学生添加蒸汽机等相关图片,可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利用微课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对于知识的理解进行视频快进及暂停,有效实现学习速度的自我掌控,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具有较大帮助,同时如学生对于知识点无法有效理解,可通过反复观看进行知识盲点补救,并实现知识的有效延伸。
结束语
总而言之,"互联网+微课教学"能够实现课堂内容的全面丰富,使学生能够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提升学习效率,有效实现互联网信息时代下新课标理念的改革,微课教学由此而生。微课教学一般为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有效融合,将学科中的碎片化内容及学习过程全面整合,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微课能够实现教师自我提升,更有利于打造高效课堂,并建立更加长远的教学目标,提升高中生的整体历史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童永川. 基于网络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反思[J].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0,(07):25-26.
[2]颉小录. “互联网+”信息技术促进高中历史教育的改革分析[J]. 华夏教师,2020,(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