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方茹
山西省运城市绛县第二实验小学校 043600
摘要:小学时学生迈向知识学习的初始阶段,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时期。而教师作为孩子的“第二任”家长,在他们的德育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明确在小学阶段我们的任务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技能,更应该为我们的祖国培养良好的接班人。因此,在小学教育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打来知识的大门,更需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工作经验,对抓好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德育工作;几点思考
引言
抓好小学德育工作需要教师有意识地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育水平,也需要有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浓厚的德育氛围等等,因此小学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并且也需要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对学生的意义,这样才能落实德育教育,提高德育教育的时效性,才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成长奠定基础。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涵义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是一个重视“德”的民族。所谓“德”,是指德性、德行与品德,不仅要顺应自然、社会与人类客观规律做事,还要具有为人处世的准则与内心的道德信念。因此,在当下的小学教育教学之中开展德育是十分关键的,能够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政治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与行为习惯,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品格,促使学生更加符合社会与国家的发展要求。换句话说,小学德育教育既是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条件,又是实现我国教育强国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佳途径。
二、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部分班主任对如何利用班级管理来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还存在意识不足的问题,很多班主任认为班级管理就是制定一系列的规范,规定不能做什么,要做什么,让学生严格按照班级条例来行动,具有较强的约束性和强制性,而忽视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叛逆的时期,他们的心理是矛盾的,同时也是比较敏感的,而强硬的管理方式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使其产生逆反行为。小学生成长的环境、性格等方面都是不同的,他们的心理也会存在差异,采用统一的管理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另外,很多小学班主任并不重视对自身管理能力的提升,在工作中的效果和开展水平都不尽人意,班主任德育能力较弱,直接影响了德育的效果。
三、抓好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依托学校的文化氛围,为德育教育打下基础
一所学校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突出的核心文化内涵,营造和谐的文化教育氛围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在学校文化的氛围熏陶下,在校训的约束下,在核心理念的影响下,在文化式主题活动的参与下,学生的综合素质,思想道德水平都会在其影响下发展和提高。
(二)各个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
课堂是知识传授和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吸收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场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个环节,在教学中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通过对知识深入的讲解和拓展性延伸,使学生对课堂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并且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让小学生从所学的知识中获得感悟,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这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和道德品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现行的小学教材中蕴含了大量的德育教育素材,但是这些德育知识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课堂授课中进行深入的挖掘和讲解,并且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优势,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三)将德育与生活共融
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对于德育教育工作也不能单纯地停留在“道理”“谈方法”上,而是要将德育工作延伸到“真正做”的层面上。因此,在德育教育工作开展中一方面做到“由远及近”,我们首先让学生感受到一些榜样、楷模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德育教育的氛围;另一方面要做到“由大到小”,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教师除了给学生们讲解雷锋、郭明义等楷模的典型事例,还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寻找一些“小楷模”,把他们的故事讲给学生们听。从而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一些“美人”和“美事”。此外,我们还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积极宣传一些德育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们在随处可见、耳濡目染的德育文化熏陶下茁壮成长。
(四)循序渐进,浸润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实践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相较于传统的说教形式,细致入微的实践教导才是德育教育的最佳方法。德育教育中开展的劳动实践活动,虽然每一项是相对简单的,但是从整体上看,各项活动均具有高度的连贯性和科学性,是使德育教育发挥作用的必要环节。因此,教师在教导学生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感受劳动过程时,需要从细节出发,从点滴积累。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德育工作要从管理氛围、管理方式等各方面进行创新,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需要班主任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情感变化,站在他们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积极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构建和谐的班级氛围,做学生的亦师亦友,以实现良好平等的相处,真正提升德育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波.新时期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策略[J].求知导刊,2019(50):31-32.
[2]吴平年.互联网背景下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策略[J].甘肃教育,2019(24):22.
[3]吴更思.新形势下的小学德育实践[J].中国教师,2019(S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