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1/3/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34期   作者:傅为江
[导读] 小组合作是一种创新的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
        傅为江
        湖南省浏阳市龙伏镇坪上完全小学  410327
        摘要:小组合作是一种创新的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它作为一种极具创新的的数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数学实践。本文从小学数学的日常教学实际出发,解读了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
 
        小组合作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它作为一种极具创新的的数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数学实践。要使其真正发挥作用,使课堂达到自主,互助,快乐,高效。那么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和有效性呢?下面我结合课堂教学谈谈自已的认识。
一、优化组员结构
        学习小组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学习过程的成功与否,因此,科学合理的分组及做好组内的分工,是达到高效课堂的前提。
        在组建学习小组时,通常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能力差异和学生的需求进行分组。
        比如可以采用4人一组,按数学综合成绩平均分组,并确定学号,成绩第一的学生为组长(1号)、第二的同学为学困生(2号),两名组员(3号、4号),1号组长和4号组员师徒结对,1号为小老师,帮助4号小徒弟。2号和3号组员结对,属于中等生,互相帮助。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有同等参与的机会,都能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促使组内成员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小组长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任务分工,制定小组名称及组号。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教师要定期对小组长进行专项培训,教会他们如何组织组内成员进行合作学习,如何分工、怎样展示与交流、如何质疑等合作学习的方法,再由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合作学习能力。
二、把握合作时机
        合作交流的问题,既要有挑战性,需要小组群策群力解决,又要具有开放性,解法多种多样,答案不唯一,同时还要有综合性,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这种欲望的驱动下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合作欲望。
        比如在三年级教学24小时计时法时,可以让学生组成合作小组在课前进行观察和调查,在课堂中进行讨论,自己归纳计时方法。


三、提高合作意识
        要使合作学习达到高效,就必须引发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兴趣和需求,让学生在快乐中合作,使他们在轻松课堂中获得知识。
        在教学六年级圆柱体积时,为了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教学中我特意设计让每个小组准备圆柱,长方体,正方体学具,把圆柱以圆心为轴切成若干等分,让小组成员拼、拆,从中发现可拼成近似长方体。
        课堂回放:由圆柱体渐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 
        师: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生:长×宽×高
        生:棱长×棱长×棱长
        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同学们继续观察手中的立体图形
        生:我知道了,原来都是底面积×高
        随机推出了圆柱体体积公式为底面积×高,在同学们的合作交流中不知不觉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而且印象深,效果好。        
四、恰当做出评价
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评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而且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合作学习更有效地开展下去。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导向,既要全面,又要有激励性;要把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结合起来,集体评价与小组成员的评价相结合。
比如评价可以包括“组织秩序”、“课堂展示”、“质疑答疑”、“展示效果”、“规范书写”六个方面内容,每一方面都有详细的标准要求和“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级相应的分值。
    对学生的评价还要注意策略,要把重心放到合作的过程中,放在合作成功的体验中,放在学生的进步与提高,有助于学生合作兴趣的培养与合作技能的提高。
        总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引入到我们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学会在合作中自主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格完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