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义钗
福建省德化实验小学 362500
摘要:
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者在教学过程中或许会遇到一些意外状况,这些突发事件阻碍或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尤其是在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公开课教学中,教师或许会由于场面的紧张气氛导致心里恐慌,怯场而产生教学失误,面对种种教学变故,我们若能发挥自己的教学睿智,随机应变,巧妙解决,或许会化解尴尬,甚至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个体差异 教学机智 知识建构 善待“意外” 终生学习者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学教学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的,而是更加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充满变数,在上课时经常出现了“尴尬”、“难堪”的场面,这就要求教师本着一颗宽容的心,尊重学生,巧妙的抓住契机,及时调整教学, 使课堂绽放无限的精彩。
一、学生会了,怎么办?
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教师在备课时都能预测到的。因为不同的学习个体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也会有所不同。由于这些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课堂经常会发生一些干扰教师教学设计的突发事件。最常见的如“先知先觉”现象。新课伊始,就有学生说他会了,一名话就道出了文本结论,使课堂陷入一种“尴尬”局面。出现这种情景,教师该如何处理呢?在“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教学中,一位教师就经历了这样的挑战。
“你们知道数学书本的体积是多少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议论起来,有的拿起学具摆弄起来,有个学生却立马拿出尺子,测量书本的长、宽、高。大约过了三分钟,教师示意学生停下来,让学生们说说自己的想法。
“我想用小正方体摆一个和书本一样大的长方体,可比书本高。”(这回答正是老师想要的)。
“我用尺子分别量出课本的长、宽、高,再用长×宽×高就可求出课本的体积。”学生说完还得意地瞅着老师。同学们议论纷纷,“就这么简单?”
怎么办?学生的回答打乱了教师预先的设计,数学结论学生已经知道了,矛盾情境没有了,如果按原设计进行下去,让学生对自己熟知的东西还要装做未知进行研究,学生肯定会忿忿不平。这时,教师稍做思考,做了如下处理。
“用长×宽×高,算出长方体的体积,这种方法对吗?你们能用自己的方法证明吗?小组讨论一下,可用什么方法?”
过了会儿,有个小组的组员代表说“我们用小正方体摆长方体,看看长方体的体积和长、宽、高有什么关系。”他们的办法得到大家的认可,学生们都要行动起来。
五分钟后,各小组都有了结果。都得出:不管怎么摆,长方体的体积都等于长×宽×高。
还有的小组发现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长期以来的数学教学,我们比较习惯于一课一主流方法,学生的学习活动囿于教师的预设之中,如有“旁逸斜出”,教师也会在短时间内使其“步入轨道”,教学尽在“一切顺利”的状况下完成。如此,我们给学生的多是“萝卜白菜”,但缺乏诱人的“满汉全席”。
本节课中,教师适时调整了预定方案,设置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你们能用自己的方法证明书吗?”似一颗火种,它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把,谁都想证明自己是有办法的学生,依其思维特点,直观形象的操作便成了解决问题的首选方法。因是自身需要,所以格外投入,摆摆算算不亦乐乎。一个挑战性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索心向,促成结果的异彩纷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
二、哪种树苗便宜?
近日我听了一节计算综合应用课的观摩课,其中一个教学片段很精彩,让我感受很深。老师出了这样的一道题:有两种树苗,第一种树苗每捆3棵共36元,第二种树苗每捆4棵共40元,哪种树苗便宜?学生很快列出算式:36÷3=12(元),40÷4=10(元),因为12>10,所以第二种树苗便宜。正当这位教师准备鸣金收兵时,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我还有种方法:36×4=144(元),40×3=120(元),144>120,所以第二种树苗便宜。这是大家都意想不到的解法,不仅使全班同学都向发问的同学投去了惊异的目光,而且教师一下子不知如何是好。在经过短暂的沉默之后,教师的“灵感”也似乎迸发出来。下面是一段实录。
“这位同学的解法很独特,我看很有研究价值。现在请大家来说说,这种解法对吗?”
“我觉得是错的。”
“为什么?”
“因为这种解法没有依据。”(同学们也跟着点头称是)
“谁说没有依据”这个学生大声争辩着。
“你能把想法和大家说说吗?”
他指着两种树苗说:“假如第一种树苗买4捆,一共36×4=144(元),第二种树苗买3捆,一共40×3=120(元),两种树苗都买了12棵,就能比较出是第二种便宜?”
“哦,原来他找到了同是12棵树苗的价格,这个比的标准,不但没错,而且很新意!”
教师带头为他鼓掌,顿时教室掌声如雷。
“老师,我也有一种想法。”另一位同学受到启发有了新发现,“36÷3=12(元),12×4=48(元),48>40。”也能比较出是第二种便宜!
孩子们深思了会儿,差不多异口同声地说:“对的,对的,这样同是4棵树苗的价格比较。”
“老师,还有另一种方法!”教室里顿时小手如林,“40÷4=10(元),10×3=30(元),36>30。”
这个教学片段,面对教学中出现这一突如其来的尴尬解法,教师没有回避、应付,而是善待“意外”,耐心倾听了第一位异议者的发言,及时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让智慧之花闪耀光芒。正是这位教师的艺术处理,巧妙地挽回了质疑孩子的尴尬局面,课堂教学也因此闪现出人性的光芒和锦上添花的魅力!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这不仅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钻研深度,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还体现了教师教学的智慧。因此,在日益变革的社会中,教师要适应时代发展,就必须成为终生学习者。教师拥有的“一桶水”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教师应成为“常流水”,以敏锐的触角去观察社会,了解新时代的教改动态,让课堂绽放无限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