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晔
(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中学,湖南 岳阳 414000)
摘要: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十分重视。阅读教学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感知文本隐含信息和与作者思想情感产生共鸣的深度阅读在新课改中显得尤为重要。为有效开展高中语文的深度阅读,本文将对如何开展深度阅读做一些策略性和实践性的探索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策略实践
新课改启动后,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势在必行。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急需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对其带来的影响。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关注阅读结论的正确性,阅读成果展示的标准性,阅读结果形成的高效性,而忽视阅读过程的自由性,阅读情思的共鸣性,阅读体验的差异性,阅读感悟的层进性。这种传统阅读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阅读记忆的碎片化,阅读感悟的肤浅化,阅读成果的平庸化,最终导致学生阅读兴趣的消失,创新精神的泯灭。而深度阅读教学教学要求学生尽可能在阅读中忘掉功利性的一面,沉浸于阅读本身,在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进行多重对话,产生思想碰撞,进行心灵交流,进而形成共鸣,既领悟文本隐含义,又领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最终形成自己独特而健康的思想情感。为有效开展深度阅读,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遵循的阅读教学规律,采取激趣引入的策略,实施灵活多变的方法,重视个体差异的标准,对学生的深度阅读进行指导。
一、激趣入境,让学生在兴趣推动下产生探知文本思想情感的欲望
要实现深度阅读,第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有了阅读兴趣,他们才乐意参与深度阅读。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教材三模块精选了很多深度阅读素材,但是,因时代的久远,阅历的隔膜,言语的障碍,手法的陌生等等原因,学生对一些文本很难产生深度阅读的冲动。例如《故都的秋》语言精美,情感细腻,但因对郁达夫生活时代的陌生,对郁达夫似的知识分子的生活体验的缺失,学生很难对郁达夫式的故都眷念产生共鸣,学生仅能获得“清”“静”“悲凉”的浅层阅读体验。为化解这种难入深度阅读的困境,教师不妨先创造情境激发学生进入深度阅读的兴趣。教师可呈现有关故都的人文历史景观的图片,从视觉上给学生以冲击,让学生从历史的长河中领悟辉煌故都的魅力;也可展示郁达夫时代作者本人或同时代知识分子因山河破碎颠沛流离产生孤独感、漂泊感、苦闷感的文字,激发学生对衰退中国的悲悯与对强大中国的渴望;还可配乐朗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听觉上催生学生对故都眷念的情感共鸣,故都是所有中华儿女灵魂的根。通过视觉听觉等手段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会增加许多。学生在自豪的激情与悲悯的伤感纠缠震荡下,自然增加对“清”“静”“悲凉”故都深刻理解与认同。靠近故都,每个爱国知识分子的灵魂就有了皈依;远离故都,特别是被迫离开故都,就会感觉自己的灵魂已被掏空,永无着落。这样学生水到渠成就领悟都了为何郁达夫对故都无限眷念。
激发学生深度阅读兴趣的方式因文而异。对《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一类的景物描写文本可采取情境激趣法,充分结合文中优美的语言,配上低回的音乐和精美的图片,再加上教师饱含深情的诵读,来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深入阅读的兴趣。对《喜看稻菽千重浪》《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这类说理性较强的文本,可采用拓展延伸法,以所学文本为出发点,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做好向课外拓展延伸的导向性工作,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摆脱仅满足内容的了解,没有多大兴趣深入品味的局面。对《乡土中国》专著的整本书阅读,可采取成果展示法,展示学生做的提纲、笔记、心得、随笔以及读后小论文等阅读成果,通过成果展示来刺激学生探索的心理和获胜表扬后的满足心理。当然,调动学生深度阅读兴趣的方法不是唯一的,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和阅读文本可灵活采用多种方法。
二、读法指导,让学生找到细读文本中感悟文本思想情感的有效路径
学生产生了深度阅读的兴趣,还得有适当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实质性的深度阅读。在诸多的深度阅读技巧中,细读文本是最基本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重视文本细读,并通过具体方法有效落实。
细读文眼句,要学会抓住体现文本主旨情感的句子深入思考。《荷塘月色》中文眼句是“这几天我心里颇不宁静”。抓住这一句进行深度思考,“这几天”是哪几天?“颇不宁静”是因何事引发?心情烦闷“颇不宁静”的作者为何要把所见之景写得如此宁静优美?眼中所见之景写得颓废荒芜行不行?还有别的作家面心境沮丧时所写之景与朱自清相类似吗?对主旨情感句通过这样的发问与思考,学生就会进入文本的深层,了解到时代背景,作者婚姻与家境,感悟到人生苦闷的脱围方式,理解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掌握细读文眼句的方法,就很容易开启与文本及作者进行深度交流对话的可能性。
细读人物描写句,要学会对叙述类作品中人物言行举止进行深度思考。
叙述类作品更多精彩之处在于人物言行举止的传神描绘,因此,关注人物的言行举止是叙述类作品深度阅读的重点。例如《百合花》用5次“笑”和2次“啊”来描写新媳妇,如果用镜头拍摄,只需稍纵即逝的瞬间,但如果联系整个故事及人物的性格,这个看似简单的“笑”和语气词“啊”却含义丰富。5次“笑”把新媳妇单纯、活泼、俏皮、善良、热情的性格慢慢丰富起来,把新媳妇顾全大局心底无私的人生境界传达出来。新媳妇发出2次‘啊’的语气,写出了新媳妇的意外心理,愧疚不安心理,震惊敬佩心理,难过悲痛心理。养成细读人物言行举止的习惯,定能捕捉到一字尽传精神的深意。
细读哲理句,要学会对思辨性语句联系实际进行深入思考。例如,《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写到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喜看稻菽千重浪》写到“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这些文本所揭示的哲理充满思辨性,有的通俗如话,有的却深刻难懂。我们深度阅读这类文本时,要联系历史与现实,调动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从通俗中读出深刻、从深刻中读出丰富。
不同特点的文本有不同的深度阅读方法,无论采取哪种方法,能够使读者、文本、作者之间产生和谐共鸣,能够有效探知文本的隐藏义及作者的言外义,都使值得尝试运用的。
三、衡量适度,重视保护学生以个体差异性为基础的深度阅读的积极性
深度阅读是个相对的概念,是一种健康的阅读习惯与阅读品格。深度阅读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搞一个标准,不能提高标准,不能趋于狭隘与偏执,不能追求怪异与极端。
根据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整体设计体现了层次性与差异性,相应的学业质量标准水平等级对深度阅读要求也呈现梯度性,差异性。以“理解语言”为例,达到高中生毕业水平的深度阅读只要求2级水平就够了,这个水平的深度阅读只需能区分信息,概括内容,作出评价,解决具体问题。而高考水平的深度阅读则要求达到4级水平,能阐明关系,提出质疑,会反驳补充,比较概括异同,学会探究问题。为适应社会和单位对人才选拔的深度阅读提出了更高要求,体现为5级水平,能多角度比较异同,分析推论的合理性,揭示推论的矛盾,能专题探讨,形成自己观点。正因为深度阅读水平安排的梯度性与差异性,教师在不同的学段教授不同模块的课程,就必须用相应阶段的质量水平衡量指标指导与评价学生的深度阅读效果与能力,而不能用高水平标准的指标指导与评价与之不相应的低学段的学生的深度阅读水平。
深度阅读教学不仅要注意不同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水平衡量指标的梯度性与差异性,而且要关注同一学段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高中阶段的学生因其家庭环境、生活经历、知识结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甚至语言先天的敏感性等方面的不同,他们阅读同一文本时的过程反应和阅读成果是有差异的。教师要承认学生深度阅读的差异,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指导和评判学生的阅读效果,积极肯定和鼓励学生的阅读活动,保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因此,深度阅读是一种积极的阅读取向,是一种动态的阅读过程,也是一种差异性的阅读活动。深度阅读要科学把控“深”与“度”,学生阅读时不能为求“深”而求“深”,导致阅读的结果出现空谈怪论。老师要在力求保证各个学业质量水平指标落实的情况下,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苛求学生,指导与评判做到实事求是,不拔高,不降低,力避苛严。总之,师生对待深度阅读都要尊重事实,做到阅读“深”而有“度”。
结语: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要讲究策略,方法恰当,评价适度。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尽可能优化阅读环境,激活学生兴趣,这是开展深度阅读的前提;而有效落实深度阅读,我们要优化甚至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从阅读方法上加强指导,重视以学生个体差异为基础的阅读差异性,这样学生才能读得自由,读得愉快,悟得深刻,悟得独到,从而成长为拥有终身阅读兴趣与富有创造性精神的新时代阅读者。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20
[2]暗香浮动月黄昏——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扩展之我观[J].史丽娟.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9(10)
[3]梁丹妮.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8.
[4]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颜亚杰.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0(04)
[5]以多维引导实现深度阅读——浅谈高中语文课堂引领深度阅读的策略[J].黄卿毅.新课程导学.2018(05)
[6]宗海银.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管窥[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
[7]龙卫红.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