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教材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1/3/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4期   作者: 郑德禄
[导读] 现行教材的《一元二次方程》章节中,处于对知识的“根源”考虑
                                                         
        郑德禄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家堰中小学 443517
         现行教材的《一元二次方程》章节中,处于对知识的“根源”考虑,大纲要求定理公式不用严格证明。省去了韦达定理内容。但在练习、考题中,常会遇到一些习题直接用定理(公式)来的又快又准。于是有许多老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当机立断,花了一节甚至半节课时间补讲了韦达定理。很管用呢,计算起来得来全不费功夫!却慢,请欣赏我的一节习题课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昨天补讲了教材中没有的韦达定理,还记得吗?
        生:(齐)记得~~~~
        师:听下面的回答(板书)x1+x2=-    x1x2=
        师:上式中各字母分别表示什么?
        生1:x1,x2是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
        生2:a是二次项的系数,b是一次项的系数,c是常数项。
        师:回答都正确,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一道填空题(板书):方程2x2-4x+7=0的两根之和是        (教师示意举手抢答)
        生1:2
        生2:-2
        生3:
        (教室里喧哗声越来越大)
··········
        韦达定理揭示的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根x1、x2与系数a、b、c之间的关系,即x1+x2=-    x1x2=。这正和乎代数技能计算中的“和”、“积”思想,因而使用起来十分方便、灵活。但在运用过程中往往犯一种通病——失前提。韦达定理成立的前提条件是Δ≥0,否则会酿成大错。上述老师的填空题便是一个典型案例。事实上,该填空题的正确答案是“不存在”。
        以下再举三例进一步分析说明。真正领悟使用维达定理的注意事项。
        例1: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kx+k=0的两根的平方和为3,求k的值
            解:设该方程的两根为x1,x2.根据韦达定理;x1+x2=-k┄┄①,x1x2=k┄┄②,又由已知条件得x12+x22=3     (x1+x2)2-2x1x2=3┄┄③ ,    将①②代入③式中得(-k)2-2k=3                 k=-1或k=3。 以上解答过程中,没有考虑韦达定理成立的条件——Δ≥0。事实上,这里Δ=k2-4k,将k=3代入,则有Δ=9-12﹤0,故k=3应舍去,所求k值为k=-1
 
故选D
        我们用韦达定理解答有关习题时,应首选考虑判别式Δ。对于常系数一元二次方程,可直接计算Δ的值;对于字母系数,用含字母系数的代数式表示Δ,并将Δ≥0参与列方程(组)或不等式(组)。这才万无一失。
        当然这也是一种理想的学习状态。事实上,仅通过一两节课的学习,学生不可能领悟到这一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要做到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即真正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是很困难的。往往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为克服这方面的弊病,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进入教学”。显然,学习者通过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将能达到对该知识内容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这种多次进入,绝不是像补充教材那样,只是为了计算快而生硬的套用。这里的每次进入都有不同的学习目的,都有不同的问题侧重点。因此多次进入的结果,绝不仅仅是对同一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巩固,而是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
         因此,肤浅地补充了韦达定理的内容就让学生用之解题,实在为难了学生,欲速则不达。笔者认为,要补充,就得从韦达定理的来弄去脉、证明过程入手,详尽补充完整。也才符合知识的构建原则。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