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玉柳
东莞市樟木头镇中心小学523000
摘要:科技创新和应用已成为经济持续发展、国家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小学生对于外界缤纷的世界处于好奇阶段,如何利用孩子这一特点,引导孩子们主动探究,逐渐提高创新能力,这需要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和“推进”。因此,教师要依据学情和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内在动机,帮助孩子搭建探究的脚手架,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键词:小学 科学课堂 创新能力
引言:曾经有人说,21世纪最缺是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我们却说21世纪最缺的创新型人才。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正是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书上的知识,而且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综合能力,并利用综合能力不断对事物进行创新与改革。小学科学对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科学素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的日常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本篇文章以课例为基础,对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展开深入的探讨。
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一)创新能力的概念
“创新”一词最初源于拉丁语 innovare,意思是 to make something new,后来发展出 innovate 一词,主要表达革新、改变与创新的含义。创新可以理解为,在已有的思维或常规思维的情况下,提出不一样的想法,并在理想的条件下,将原产品或事物进行改进或创造,这种能力就是创新能力。
(二)培育小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是孩子处于“十万个为什么”的好奇阶段,而且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直观经验和想象力,在此阶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学生成长的最佳阶段。曾经有人说21世纪最缺的是人才,而现在我们都说21世纪最缺的是创新型人才。通过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遇到不同的事物善于思考,发现不一样的“亮点”,引导学生向创新型人才发展,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主动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的第一步,更是学生不断思考、深入研究的内在动力,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课堂学习的关键环节。而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将课堂中的枯燥的科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结合,就是我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经典途径之一。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亲身经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对科学知识从感知到主动探究。同时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课堂知识的同时获得适应生活所必需的科学知识。这样创设有效地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在探究、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杠杆》这一章节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开展拔钉子比赛,让学生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首先老师展示两块厚度相同且分别有一枚深度一样的钉子,比赛内容:看谁能最快把钉子拔出。这时再分别挑选一个瘦小的学生和一位强壮的学生进行比赛,当同学们觉得不公平,强壮的同学一定赢时,赠予瘦小的同学一把羊角锤。比赛开始,出乎同学们的意料,瘦小的同学赢了,学生自然觉得奇怪,并把目光聚焦于羊角锤上,从而思考羊角锤结构的特点。通过简单的一个小比赛,将同学们的焦点吸引到知识点上,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二)探究式教学,凸显创新意识
科学课与主课最大的区别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到科学知识。而一堂探究式的科学课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课堂中经历思考、猜想、设计方案的过程。当学生有了探究方案,教师应当提供相应的实验材料,让学生有机会开展一系列的创新活动,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进行“运动与摩擦”这一章节的相关教学时,先抛出问题:摩擦力与什么有关?然后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感受书包、书本等物体在桌面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影响物体运动时所受摩擦力的因素,得出猜想。紧接着让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出实验方法并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同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汇报,培养学生敢说、敢做、敢想、勇于探究、乐于创新的精神。
(三)打破书中实验,突破常规
科学教科书中的实验有的易操作且现象明显,但有些实验现象不明显而且容易受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验证猜想,将知识通过实验形象化,课堂中可引导学生对书中实验进行创新。首先让学生思考探究什么?怎么做?观察什么?根据需求,逐步形成新的实验方法。通过这样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如何实验探究,而不是照搬书上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小主人的身份,自主完成探究,从而开发学生对于实验探究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在这一章节中,实验教科书上安排的实验活动是观察瘪了兵乓球放入热水中的现象,从而让学生感受空气的热胀冷缩,紧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会变化的肥皂泡探究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但是会变化的肥皂泡这个实验中,由于小学生没有更好地控制热与冷的时间,导致肥皂泡在热胀和冷缩的过程中容易破裂,无法高效直观地观察实验现象。为了保证实验的可操作性,并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清晰地感受空气的热胀冷缩,结合量化的思想,让学生结合刻度线设计实验,从而改进实验,通过针筒实验结合数据的变化形象地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再让学生通过创作表情娃娃巩固、运用知识。
(四)质疑求异,大胆创新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质疑下,通过创新思维而最终实现的。而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因为怕错、怕被同学嘲笑,逐渐从好奇宝宝的“十万个为什么”变得沉默。所以科学教师应该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重视和鼓励学生“不一样”的想法,并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验证猜想。
例如,在讲授“声音的产生”这一章节时,通过吹拉弹奏让学生感受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时学生提出,有没有办法让学生看得见,那样就能更加形象地研究声音的产生。在这样的疑问下,引导学生利用激光和镜子,将音响的声音真实形象地呈现出来,探究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接着的“声音的传播”这一章节时,通过制作一个“听诊器”并进行实验,学生容易得出声音能在气体中进行传播。但是这时同学存在质疑并提出,有没有办法做出一个真空状态下的实验,从而反面论证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这时教师顺应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思考,那有没有办法实验真空,怎样简单消除瓶子里的空气,借助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设计出本节课的创新实验。
(五)拓展迁移,探索应用
科学知识既来源于生活,科学知识又应用于生活,通过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具体情境结合起来,让学生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进一步内化提升学生知识。通过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结束语: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完美的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科学知识的教学相融合。这不但可以促进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还有利于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更有助于小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徐海霞.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5(21):181-182.
[2]杨颖丽.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8):3-3.
[3]曹佩国.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3):53-53.
[4]付双喜.学生创新意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途径和分析[J].读与写:上,下旬,2015.12(22):9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