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关于教育的几点回望

发表时间:2021/3/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4期   作者:潘丽
[导读] 新冠病毒的突袭,在打乱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的同时

        潘丽
        沈阳市和平区南京一校
        新冠病毒的突袭,在打乱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的同时,也极大地挑战了一个国家的执政能力、对重大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得人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停驻向外奔袭的心,更为每一个人提供了转变视角,重新检视自我学习、生活、工作状况的机会。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新冠病毒造成的超长版假期,让我能排除外在纷扰囿于家中,有了极多的时间,沉心静虑,回望反观教育的纯然本性。当今社会的发展迅猛,太多的因素、太多的物欲、太多的索求……时时冲击着教育,影响着教育,使教育更趋于模式化,面对的各种不可控的变数,各种不可预的未知,我们应该首先思考未来的教育--要“教”什么?要“育”什么?教育真正应该走向哪里?
        首先,重识教育的社会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类社会独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还是一种在有明确意识驱动下的经验传授,社会行为规范教导的社会需要。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指向人的生命需求,刻画人的身心发展。
        认识到教育的社会性,我们就要主动将那些外挂的不属于教育范畴的附属品加以摒弃、割除,让教育更纯然,更本真,回归其自然本性。
        无论是十几年前的“非典”,还是现如今的“新冠”,作为人类的我们难道没有意识到,越是高度发达的社会,越是程度高的文明,越是向自然掠夺得更多,甚至于无度,这就越是让人类社会前行的步履踟躇,蹒跚,前景迷茫。若干年后我们面对的将会是什么?即可预知。作为人类成员中的一份子,我们要树立更好,更高,更快维系我们的赖以生存的家园的理念,并将这一理念渗透到自己的教育实践工作中,实现每一个学生由“个体我”向“社会我”的转变,这就是教育的根本功能—社会性。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真切认识到教育对人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途径就是通过教师的教育,班集体的影响,社会化的课程开设来助力人的社会性发展。再识教育的社会性,对复学在际的我们尤为重要,使我们通过这次疫情,提升对教育社会性认识高度,进而不仅局限于这次新冠病毒而是尽力从更多的重大事件中汲取社会性资源,科学梳理、精心摘录、合理填置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使教育能对所有的受教者,增强智力,提高审美,培养情操,改良人生观,矫正价值观,提升世界观,以特定的社会格式淬炼学生的性格及观点,让他们学得通达。
         其次,再视教育的人文性
        人文性即人文价值,就是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最高形式。就是发现真理,最终达到求真、求善、求美的目的。它将单纯的人的生物属性提至生存的境界,提至自由的个人导向,达成一种更为广大的,重组的,和谐的生命存在。其内在实质就是我们常说的,诚实的态度、勤劳的习惯、勇敢的品质。
        教育是通过教师、学生、教材(文化)三者相互作用,实现对“人”的塑造的过程,这一过程着力凸显以人为本,教师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教,学生也不是意义上的学,而是师生在已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对相关知识各自的不同程度的理解,理解中杂糅进更多秉性各异的个性特质,在教授的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多方知识与情感的沟通交流,一个教师,数名学生形成了一个多维的学习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中,每个人都在从其中的所有参与者身上汲取自身欠缺的素质,来完成个人的自我认知,自我修正,自我提升即教学相长。
        教育与人文兼容并济,才更有张力。要以人文导向教育,以教育基奠人文,只有教育与人文性并行碰撞融合才能形成对社会发展起到校正、平衡、弥补作用的精神力量。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一批批勇士,迎难而上,向死而生,在祖国人民需要时,勇挑重担,冲锋在前,他们是身着军装的最可爱的人,他们是身着白衣的天使,他们是每一个直下承担,坚守自己岗位的普通人,他们没有响亮名姓,没有伟大的事迹,却用他们的拳拳的爱国心,不畏生死的为民心撑举一片朗朗晴天。
        这些无名英雄们,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人性光辉,就是这教育人文性的承载与显现。作为教者,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将这种精神,倾注于学校管理之中,深植于我们的教学之中,并将其恒久传递。

复学在际,我们教者再度对教育的本源,本性有了更高的认知的同时,要将这种崇高的精神,自然熔铸到每一个学科,每一个课堂,使每一个师者,每一个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智慧,涵养心灵,拔节品行。
        再者,科学适度调配教育的构置
        加大知识的传授力度,缩减知识的衍生品,凝聚为“核”,适时添加产生“裂变”的催化剂,进而迸发极大的威力及能量,绵绵延展,映照整个生命世界。这一过程科学适度调配教育的构置必不可少。
        “核”--敬畏
        对学生培养不能止于平面化的“自然人”;二元化的“知识人”;而是立体化的“自由人”—心中蕴运敬畏之情,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所有与我们共生共存的事及物,走上具有正向、正量的人生旅程。
        “裂变”—反应
        这里所说的“裂变”--反应,不是简单的物理变化,而是产生强烈反应的能喷射耀眼火花及巨大能量的化学变化--照亮的是学生前行的路,摄受的是导引他们走向正轨的“心”。新冠病毒是我们面临的又一种新型病毒,重重危机下,党中央一声号令,全国上下不论男女,不论老少,全员皆动,众志成城,同舟共济,没有放弃,没有怨责,每一个人都竭力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这些微小之力汇成了不可抗拒的洪流,削弱了疫情的势头。许多志愿者主动请缨奔赴湖北、奔赴武汉,将国家、人民的利用置于个人的安危之上。这些人身上庄严、热情、积极承担的品质;自在、从容、坦荡的风格,就是我们教师在知识传授中要着力宣扬要时时渗透的思想和境界。我们以最美丽的人、最感人的事,触发学生的容纳点,使学生能自主地将这些思想、境界,通过内化(产生“反应”)吸纳到自己的道德体系中(收益 “裂变”),完成成人到成才的蜕变。
         “催化剂”—师者
        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肩负着历史文脉传递的重任。我们每一名教师都应该具备高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文化学识、 广博的仁爱之心,以助力学生的成人之路,助力学生的成才之道。
        新冠病毒传播速度之快,过染面积之大,令人们措手不及,在如此紧迫的情况下,我们的国家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方式极大控制疫情的蔓延,令世界瞩目!这体现了我们强大的综合国力,更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还有许多的逆行者,他们有像钟南山,李兰娟一样的科技工作者,也有各行各业的精英,从疫情的控制到疫苗的研发,他们紧张但不慌乱,匆忙但不盲目,这些专业人员站定自己的脚跟,固守自己的岗位,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身上我们能够看到到教育社会性的亮色,教育人文性的光彩。
        这些积极的社会教材,我们要进行合理的搜集,科学的整理,精准将其楔入到以文化知识为背景的教学中,瀞水深流,净化心灵,变化气质。真正发挥我们教者“催化剂”的作用。
        复课之际,我们再度回望自己的教育历程,重新审视重新定位自己工作的方向--认真解读学科文本,深挖文本中“教”与“育”的相关素材,融入时下社会热点,在即将开启的课堂教学中加以体现,让自己不仅是一个传道解惑者,还是一个紧扣时代脉动传递正能量的“大先生”。
        教育是系统性工程,大到关乎世界存亡、国家的兴衰,小到关系到学校办学方针、个体人生态度。教师就是这个工程的实施者,应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始终秉持科学合理调配教育的社会性,人文性,发挥教育的最大效能,让其破茧而行、化蝶高翔。
        未来的教育,要“教”什么?要“育”什么?教育真正应该走向哪里?“教”的是人的社会性;“育”的是人的人文性;教育真正走向的应该是 “教”与“育”相互融合,形成强大的教育“磁场”,辐射、涵盖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
        教育的船还要远航,扯起逆风的帆,在行舟间聆听喜、怒、哀、乐……之声,在那不断卷习而来的音声中,超越那阵阵飞扬的尾音,驶向充满阳光的未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