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菲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第二小学 浙江衢州 324000
摘要:耳闻易忘,眼见为实,躬亲则明,实验材料是一切探究活动的开始。实验材料的好坏极大地影响着整个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如何提高实验材料的有效性呢?我认为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先“下水实验”,必须要亲自经历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去发现实验中可能要遇到的问题,从而有效指导学生有序的开展实验,以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下水实验;实验材料;方法
教材上的观察、实验活动,教师在上课前亲自做一遍,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下水实验”——即教师在组织学生实验之前,对课堂上要做的实验进行多次预演和实践,从而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倘若没有做“下水实验”,课堂上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将会给课堂教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做“下水实验”,教师能摸清实验需要什么材料、需要多少时间、会出现哪些现象、学生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可以获得那些数据、可以推断出什么结论等,从而对课堂教学咯啊然于胸,游刃有余。本文从实验材料及方法两方面探讨“下水实验”的重要性。
一、通过“下水实验”优选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验材料是科学探究的“米”,而“米”的好坏就需要我们斟酌了。所谓好的材料应当蕴涵着比较典型的科学概念,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引导学生走上认知、探究、发展之路。
【案例1】六年级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由于实验比较简单,思想上没有足够重视,在上课时,准备好材料就进课堂,实验中才发现,这个实验虽然简单,但是按教材上用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火焰实验,该实验实际上不容易成功。 。课后经过多次“下水实验”,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在烧杯内点燃一长一短两根蜡烛,沿着烧杯内壁慢慢向内倒二氧化碳气体,烧杯内短的蜡烛先熄灭,长的那根蜡烛后熄灭。这个实验材料一换反映了二氧化碳的2种性质:1、密度比空气中;2、不支持燃烧。这么一来整节课实验现象明显,孩子们好奇心驱动,课堂效率就提高了。
【案例2】记得在某次区优质课上,一位老师执教《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他按照教材进行沉浮实验,实验材料用了白萝卜。学生进行完实验结论出来了,整个萝卜是浮的,切四分之一时确沉了,这一结论显然和我们原来的初衷不符。所以整节课没有顺利完成。可以看出这位教师没有好好做“下水实验”,没有清晰得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体积变化后,在水中的沉浮不会改变“。
白萝卜之所以整个在水中上浮,切四分之一下沉,是因为萝卜下端富含矿物质,密度比其他部位大。因此这类萝卜就不能作为课堂探究的材料。本人也曾经执教过,做过一系列材料的尝试,发现苹果比较适合作为该实验材料。
二、“下水实验”讲究方法
1.实验器材的操作方法
指导学生规范化地操作实验器材,是保证实验成功和实验安全的必要条件,也是实验有序进行的保障。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学生科学地获取知识的保证。小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包括实验仪器操作和实验方法的操作。在实验中有的教师对于一些仪器的使用不够规范,就会导致学生操作出现失误,实验效果差。有的学生不会搅拌,满桌子的液体;有的不会用滴管,液体到处都是。有的则是因为操作方法不当而导致实验的失败。实验过程乱成一团,这样则会严重地影响实验的实效性。课前我们就要“下水”,在“下水”实验中,我们试试实验中会使用到哪些实验仪器,如何科学规范操作,有利于教师实验前讲清操作程序,对于有一定难度的操作亲自演示,使学生掌握科学规范的作方法,提高实验的实效性。
【案例】在《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一课的教学中,有一个环节是用酒精灯烤玉米,从而发现生的食物与熟的食物间的不同,生的食物是如何变成熟的食物的。实验前让学生讨论了实验的注意点,也说到了使用酒精灯的注意事项,发现学生说的是头头是道,就没有对酒精灯的操作进行规范的演示,放心地让学生进行实验了。可在指导实验中,却发现学生对酒精灯的使用并不规范,有的把灯帽乱放,有的不敢划火柴,个个手忙脚乱的。有一个小组竟然在灭酒精灯的时候,过于慌张,把酒精灯给打翻了,火都烧到了桌子上。幸好发现的及时,马上用边上的湿毛巾把火灭了。火是灭了,可这次的实验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实验的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要明确一些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要求。有的实验,同样的材料,操作方法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实验结果。
【案例】在执教五年级《摆的研究》其中有一个实验:在摆绳长度相同时,摆的重量不同,摆的次数会不会发现改变。在“下水”实验中发现,当摆绳不变时,摆的重量增加,摆的次数也会发生改变。这让我感到很困惑,这不是与教材上的结论不相符合吗?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经过多次实验,终于发现问题出在钩码上,我是用钩码来做摆锤的,重量每增加一次,就在上一个钩码下挂一个钩码,挂第四个、第五个时,摆绳的长度已经发生了变化了。后来,及时作出调整,实验效果就十分的明显了,证实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摆角的大小无关,只与摆线的长度有关。由于课前充分预测到了这一个问题,学生在上课时就能按正确的方法操作,实验的成功率就更高了。
“下水实验”就是教师设身处地地去探究,这种探究能获得第一手资料,有利于教师洞察学生的发展需求从而制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通过“下水实验”可以促使教师抓住教学重点,从学生出发,更好地让学生更加主动、有效地进行探究。
参考文献:
[1]成尚荣.引领孩子们亲历科学[M].江西教育
[2]杨晓鹏;万爱珍;卢霖;;关于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03期
[3]喻伯军.《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