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阅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发表时间:2021/3/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4期   作者:修桂廷
[导读] 阅读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修桂廷
        上海市闵行区文绮中学    

        阅读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短时间里难以靠教师单方面力量能奏效的。它与古诗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共同组成中学语文教材的主体板块。它在语文教学计划中所占的课时最多,教学内容量最大,承担的教学任务也最重。
“析文”教学的过程,又是学生学习积累语文基础知识,感受、分析、领悟、提高语言能力的主要途径,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看,它都是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审美熏陶的重要职责。
那么怎样引导学生阅读、分析、理解文章呢?这是我在阅读教学中一直探索的问题。因此,教学实践中我想方设法地诱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体验;积极思索、亲自实践。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表达意识,提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仅从两方面谈谈我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1、选准切入点,以一带全篇
        选准切入点,以此为抓手,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进而收到“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效果。所谓切入点,一般正是文章中的关键词(即文眼)、句、段或文章中的某一细节。如果要准确把握一篇文章的主旨精髓,理解作者的情感思路,选好切入点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好的切入点能达到牵一而动全篇的效果。
        例如语文教材中的《藤野先生》这一课,它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写人的回忆性散文,课文很长,如果按照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主旨,写作特点等一一循环下去,必然耗时费力,拖沓冗长,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这种情况下,引导学生选择什么样的切入点入文,来作为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就显得十分重要。学生在课前预习熟读文章的基础上,很容易找出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往事,人物关系有了交集作者也正是以此作为明线。接着就再引导学生思考,在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背后贯穿全文的是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学生通过前后文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事件的阅读梳理,会很快概括出和国家联系在一起,因此“爱国”两个字,这就是行文中的一条暗线,正是由于抓住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这条情感线索作为切入点,再联系前面的“东京所见”,对“清国留学生”的鄙视及后文的“电影事件”所触发的“弃医从文”,的转变,这一系列情节学生就不难理解了。因此,切入点的选择对精准理解文章起着导向作用。
        再如鲁迅的另一篇经典文章《孔乙己》,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一过渡句是领起下文的“文眼”,是他命运的转折点。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放眼全篇,围绕孔乙己的命运变化找出这一过渡段。

此句看似明白,似乎没什么可讲,可是让学生前后文联系起来思考就会发现这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从结构上说,它上下勾连,承前启后;从内容上讲,它统摄全篇,揭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前一分句是对小说第一部分内容的概括,后一分句又统领了第二部分,是他命运走向悲剧的开始,能深刻揭示出孔乙己命运悲剧的深层社会根源。这样,抓住此句作为阅读路径的切入点,学生上溯其源,下探其流,对文章的情节梳理即全面又能把握主旨要点。
2、抓好动词,连点成线,一气呵成
南宋文学家和批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下字贵响,造语贵圆”。所谓“响”,不仅要音韵铿锵,而且内含要丰富,要精炼传神,色彩鲜明。我们在教读析文时尤其要做到这一点,先引导学生把这些响当当的字连缀起来,贯穿全文进行分析,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鲁迅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的代表作《社戏》中,“夏夜行船”这一片段,写少年伙伴们驾船去赵庄看戏的场景,文中“我们已经点开船,在石桥上一课,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只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这中间,“点”、“磕”、“退”、“上”、“驾”等动词的传神运用,把少年伙伴们开船时的动作程序及合作划船的情态刻画的栩栩如生,淋漓尽致。既表现出农村孩子的勤劳能干和娴熟的驾船技能。也更突出了少年们终于实现看戏愿望时兴奋激动的愉悦心情。
        还有“月夜归航”一节,“……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尺,回转船头,驾起橹,骂着老旦……”句中,“径奔”、 “拔”、“点”、“退”、“回转”、“驾”、“骂”,这一连串动词的巧妙运用,再一次生动地现了江南水乡孩子们的奔放活泼和日常劳动中练就的一身驾船本领。表现了少年们终于实现了看戏心愿后的满足感和急于归家的迫切心情。             小说《故乡》中,鲁迅描写的“雪地铺鸟”一段,“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期中“支”“撒”、“缚”、“拉”、“罩”几个动词的点,串联起来,活脱脱的展现一个经验丰富、动作干脆利落、活泼刚健的少年闰土的形象。抓住这些动词,把它们作为成线的点,串起文章的情节,有利于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深层把握和理解,丰富了作品人物的深层内涵。
        总之,阅读中的“析文”教学要因文而异,自辟蹊径,关键是理出文章的精髓,灵活辨析、恰当运用,去剖析作者行文的路径,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兴趣,避免乏味的泛讲使学生产生惰倦感。在实施阅读素质的教育中,达到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阅读中的高洁审美的情趣,这是我们语文教学中时刻牢记的课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