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美化”信息技术课堂,提升学生民族文化认同度

发表时间:2021/3/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4期   作者:顾丽芬
[导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和文化内涵

        顾丽芬
        苏州市吴江区铜罗中学 215237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和文化内涵。在当代中学生民族文化认同度不断弱化和缺失的情况下,教师可将古诗词、传统节日文化、民间传统艺术、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等中国传统文化,合理有效地融入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在“美化”信息技术课堂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度。
        【关键词】:传统文化  信息技术   美化  民族文化  认同
        一、提升学生民族文化认同度的必要性
        研究表示,人们对一个民族的认同往往是从认同该民族的文化开始的。学生只有认同了民族的文化,才会对民族文化赋予热爱感和自豪感,从而用本民族的价值规范来支配自己的行为方式,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所在,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关系到民族的凝聚力和振兴问题。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当代中学生在眼花缭乱的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思想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烈交叉和碰撞。不少学生在民族文化认同感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弱化或缺失,这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独立自强构成了严重的障碍,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在2016年9月国家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中也明确指出,当代学生应该“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综合以上因素,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提升中学生民族文化的认同度,是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如何提升学生民族文化认同度?
        那如何提升当代中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度呢?信息技术教学中,笔者也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思考和探索。实践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承载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对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此,信息技术教学中,笔者就时常将古诗词、传统节日文化、民间传统艺术、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等中国传统文化,合理有效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美化”信息技术课堂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度和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古诗词文化渲染了信息技术课堂的意境美,引领学生感受民族文化
        中国古诗词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大瑰宝,它们意境优美,寓意深刻,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深厚的文化精髓。读着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们脑海中不禁会呈现出庐山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的壮观画面;品着王维的“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我们眼前也不禁会浮现出落日余晖隐约透过树叶间隙映照在青苔上的朦胧意境,犹如仙境一般……对于这些耳熟能详的的古诗,学生在理解诗句含义的同时,脑海里也总能构想起一幅幅抽象而又神秘的唯美画面。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若能借助相应的信息处理手段,把存在于学生脑海中的这种静止的意象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不仅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信息技术强大功能的神奇魅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乐趣,而且很大程度上可以让学生在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美的同时,赋予了古诗丰富的灵动美和文化内涵。
        如笔者在布置《动画补间动画》一节内容的综合练习时,就选取了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优美古诗——《小池》作为创作的背景和素材。课堂伊始,笔者先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将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中描述的意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兴致很高,你一言我一语地表达着自己脑海中联想构思的画面:“走近荷塘,一滴小露珠顺着花瓣慢慢地滚落了下来”、“蜻蜓扇动着翅膀从远处缓缓地飞到了荷花上”……紧接着,教师马上引导学生分析刚才所描述的场景,如走近荷塘、荷花慢慢清晰、露珠滚落、蜻蜓飞舞等动画该如何实现?学生静思片刻后马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走近荷塘,看着是镜头的推进,其实就是荷花由小变大,实现了动画补间动画中对象大小属性的改变。露珠滚落,是发生了位置的改变,可由动画补间动画实现。蜻蜓飞舞也是发生了位置的改变,但其间蜻蜓是扇动着翅膀飞过来的,所以只要把扇动翅膀的动画做成影片剪辑元件就可以了……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表着自己的想法,在讨论分析中也逐渐明确了自己的操作思路和意图。当然,课堂的最后,一幅幅唯美的动画作品在同学们微笑脸庞的映衬下,也一一地呈现在了大家的眼前。如此,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入的古诗词文化,不仅将古诗词中优美的意境生动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而且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美不胜收”,将美“尽收眼底”。
        2.传统节日文化丰富了信息技术课堂的内涵美,引导学生关注民族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结果,而蕴藏其中的丰富多彩的节日民俗文化,同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们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虽然从小到大反复性地经历了无数个中国传统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随着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引入,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定位也随之出现了震荡和偏移,甚至出现了有弱化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而强化西方节日文化的趋势,这折射反映出来的问题还是比较危险的,也是值得教师深思的。因此,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合理有效地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引入至课堂,丰富信息技术课堂的内涵美,纠正学生认识上的节日文化倾向,引导学生主动地去了解和关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实际参与中体会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并不断将其代代传承和发扬。
        如在教授《引导层动画》一节内容时,正值重阳节之际,笔者就有意将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引入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叙述中逐步了解了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如登高、赏菊、吃重阳糕、敬老爱老等。其间,笔者在讲解敬老爱老习俗的过程中,重点向学生讲解分析了象形字孝字的结构——:上面是一位老者,下面是一个跪着的孩子,在孝字结构的了解中让学生感受中国的汉字文化和神奇魅力。继而,再让学生利用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制作“毛笔书写孝字”的引导层动画。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再旁敲侧击地引导学生回忆和家中老人、父母生活相处的场景,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不孝顺或不懂得感恩的行为。最后,在呈现作品的过程中,再让学生畅谈了今后该如何敬老爱老的打算等。上课结束后,有的学生在回教室的路上还在不断地和同学分享着接下来的行动:奶奶一直照顾着家人的饮食起居,以后我要帮奶奶倒洗脚水,给她洗去一天的疲惫;父母工作很忙,以后我要帮父母承担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3.民间传统艺术发挥了信息技术课堂的能量美,培育学生传承民族文化
        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以简单质朴的艺术形式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富了中国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充分挖掘出传统艺术中蕴含的能量和影响力,向学生宣传好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将传统艺术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出来,引导学生细致、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和培育学生树立优良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将中国民族文化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下去。
        如在教授《动画基础知识》一节内容时,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动画知识的理解掌握,让学生熟悉了解中国早期动画的艺术形式和渊源,笔者在课堂上就有意设计引入了中国传统艺术——皮影戏、走马灯等视频的欣赏。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思维一下子被视频中的画面调动和集中了起来,轻松地理解了中国早期动画的艺术形式,他们在感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同时,也被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及蕴含的文化内涵深深地折服了。
        同样,在辅导学校信息技术电子小报社团时,笔者在教学中也经常融入关于中国传统艺术内容的设计,如以“中国结——编织人生”、“剪纸艺术”等为主题的电子小报制作深受学生的喜爱。创作过程中,学生一方面深刻地见证了中国结、剪纸等中国传统艺术的神奇与博大精深,另一方面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也大大地被激发了出来,探索、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决心也不禁油然而生。
        4.传统美德故事渗透了信息技术课堂的情感美,促进学生发扬民族文化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中华民族经过历史的洗涤,在历代流传中保留下来的推动后代发展的珍贵遗产,如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谦虚勤奋等传统美德至今仍是我们当代人做人做事所遵循的准则和规范。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适时融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并使其内化为学生的意志品质,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促进学生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发扬和传承。
        如在教授《制作Flash动画》一节内容时,为使学生在有效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笔者在课堂上先向学生讲述了苏轼为官时勤俭节约的美德故事——房梁挂钱(苏轼将所有钱平均分成若干小份,挂在房梁上,每天只取1份用于生活开支,只准剩余,不准超支)。随之,再逐步过渡叙述了发生在当前学生身边的一些浪费粮食、盲目攀比的现象,以此引起学生心灵上的震撼和共鸣。在前面情境的铺设下,笔者继而顺势围绕“勤俭节约,珍惜粮食”这条主线逐步展开了各教学任务的推进,如:太阳在空中旋转着照耀着大地、汗珠从农民伯伯脸颊上滚落下来渗透到了泥土里、小鸟扑闪着翅膀从远处飞来……各个动画任务犹如粒粒珍珠,被“勤俭节约,珍惜粮食”这条主线紧紧地串接成了一条项链,警示着学生日常生活中要“光盘行动”“拒绝舌尖上的浪费”……诚然,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故事,可以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养成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中国立于不败的民族基石。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认真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将中国传统文化适时有效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传统文化不断“美化”信息技术课堂,在美感中深植民族文化认同教育,让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不断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
        【参考文献】:
[1] 连云超.传统文化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传承.基础教育论坛.2020年13期:52-53
[2] 王伟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传统文化教育.基础教育研究.2020年06期:26-27
[3] 曹海峰.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的当代意义与现实路径.山西师大学报.2017年01期:30-34
[4] 刘莹莹.浅论青少年学生民族文化价值认同的构建.教学与管理.2013年36期:68-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