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勇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第三实验学校 251600
我们常用的教学方式是面向全体,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教与学活动中,得到发展和提高。长此下去,能跟上老师节奏的学生有发展和进步,可是对那些跟不上的学困生而言,就会掉队,成为“学弃生”(学困生: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学弃生:放弃学习的学生。)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在全面教学过程的同时,还要做好对“学困生”的帮扶,“学弃生”的转化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帮扶一个“学困生”,转化一个“学弃生”的意义更大,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我在教学方面做了以下探索和研究,如:底部托起教育;课后延服务精准施教;导学案引领教学;学生管理的重要性和管理艺术的探索等,都集中体现了只有“精准施策”才能有效推动学困生的进步,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让每一位孩子有进步,健康快乐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毕业生,完成教师的神圣职责,切实从每一位老师身上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教学生成才,育学生成人。
在科学研究和努力实践下,通过教学探索,思考并具体实践着学困生转化工作。从学生的思想和表现上看,后三分之一学生“想学、在学”,从学习成绩上看“有进步”。这说明学校推进的教育教学策略是正确的,应该坚持,并且要做好。只有坚持学校“初衷”不变,不走样,并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具体战术和方法,丰富和完善学校教育教学思想,就一定在最后的学业水平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也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同时也为孩子的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就“学困生”转化帮扶工作和老师们交流一下个人的几点做法,望老师们多指导。
我的做法是本着“精准”二字,做到“三选、两注意、一坚持”。“三选”是:选人、选题、选时间;“两注意”是:注意身份、注意方式;“一坚持”是:老师坚持、学生坚持。
谈一下具体做法:
一、三选
(一)选人。通过第一次月检成绩,根据总体目标要求,将帮扶对象确定在总分班内前35名,当时只有21人及格,13人优秀,这样就确为14名人选,建立“学困小组”,组长由我担任,然后又将14人分为2个梯队,提出2个最低要求,前7人要求及格,后7人要考到一半分数。
(二)选题。针对重点帮扶对象,每次只把基础题做为他们的必选题(这也是全班的必选题)题量3-5个题,单独上交组长(老师)批阅、指导。
三、选时间。老师确定时间是午饭后午自习预备铃前,晚饭后晚自习预备铃前,在老师办公室指导。学生随时和老师约时间,在课上举例手示意及时指导,约大课间或其他时间等 。针对个人情况再具体了解学困原因,如阅读(审题)能力,学习习惯(红笔标注、随时整理、总结方法等)计算能力、知识缺陷等,有针对性地指导。
二、两注意
(一)注意身份。教师要与学生以平等朋友关心去接触学生,要以“学友”的知识水平去体会学生,这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基础和前提。切记:教师要放在架子和学生做知心朋友,装“傻子”和学生共同学习进步,才是做好帮扶工作的关键和前提。
(二)注意方式。要注意交流方式、指导方式、警戒方式等。特别是警告方式和惩戒方式要把握好方式和分寸,针对性别、性格等不同区别对待。如:马晓,女生,内向,说不出话来,方式:用鼓励,从写到说来激励的方式,已经初见成效。扈清柳,女生,外向,学习上反映快,不归纳总结,留不下知识系统,成绩上不去,方式:需立规矩、看表现、有错就警戒、有好就及时表扬,现在有改变,需要看期末成绩(本来期中就该及格)
三、一坚持
坚持师生共同进步的想法,并且要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学生不离不弃。对学生的坚持,老师要给予大力支持,使其成为习惯,形成能力。最终,学生怀着感恩的心独立成长。
初见成效:期中考试及格28人,优秀22人。
未解决问题:有一名同学做为第一梯队未及格。
反思:
1、“初衷”不变,坚持“精准施策”,不吃“大锅饭”、“一勺烩”。为一个孩子雪中送炭胜过在10个孩子身上锦上添花。
2、走老路感觉省心、省力,但事倍功半。走对路,真改变,感觉前期费心费力,一旦步入正轨,将事半功倍,后期省心、省力。
3、把学生当孩子看,爱在先、严在后,思想工作在先、警戒在后,留有余地,处好师生关系,老师会有获得感和幸福感,学生也是如此。
新的增长点,后7名学生,难度大但不能放弃,让他们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