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伟
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绵山书院 山西 晋中032000
摘要:在新课标的推动下,小学体育教学需与德育渗透结合。小学生主要是7-12岁年龄之间的学生,这类学生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在体育教育中,通过渗透教学方法,体育教育和道德教育被纳入教育中,形成不可分割的趋势,使学生可以在自然中进行教育并享受教育。本文采用道德教育教学作为体育教育的研究目的,使体育教育渗透着德育教学的功能;使德育教学在体育教学中逐渐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为促进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和思想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探析;小学体育教学训练;渗透;德育教育?
我国教育法中明文规定:学校应重视德育教育,在教学中,周期性的举办与学生年龄相匹配的体育活动,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配合下,培养学生的德育,确保学生能进一步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体育教育中,德育教学概念的持续渗透不仅丰富了体育教育的内容,而且还扩大了体育教育的领域,并实现了学科教育的功能。从学生的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体育教育是整个教育和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目的是加强小学生的强大意志,,在团队中充分增强自身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一、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友善的师生关系
在以往的师生关系中,老师是具有绝对性的权威。近几年随着对德育教育的进一步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打破原有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友善的关系。传统教学模式对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有着较大的阻碍。在课堂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体育老师发出指令,学生进行单一模式的训练,使得学生与体育老师之间的师生关系十分僵硬,在德育教育的理念下,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使得学生与老师沟通零距离,确保学生将内心真正的感受清晰都表达出来,体育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对课堂的真实感受调整课堂内容,以确保课堂内容目标顺利完成。为确保体育教学质量不断渗透到道德教育中。在体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主动性,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中遇到问题时,体育老师及时对学生的问题加以解释和指导。
比如,在体育课中,体育老师让学生分组进行跳绳练习。跳绳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仔细观察学生在跳绳中是否有相应的问题,对学生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跳绳时应确保自身手脚协调,否则跳绳会导致事倍功半,打击学生跳绳的自信心;在跳绳时更应注意脚尖用力,正确的姿势可保护膝盖。学生在学习到正确姿势后,进行分组练习,教师不断的对学生练习情况进行观察,在跳绳结束后,让学生进行分组比赛,对于获胜的小组教师给予肯定,帮助学生分析小组获胜的原因;对于跳绳需要加强的学生,老师进行亲自指导解决学生的困难和疑惑,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真正体会到了跳绳的乐趣。对于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负面情绪,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例如,在跳绳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由于没有掌握到跳神的技巧,因此,在练习的过程中表现得比较被动,遇到一点困难就想放弃。此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优秀运动员在进行体育锻炼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最终取得成功的。通过这些优秀的实例来鼓舞学生,让他们能够正确地看待体育锻炼过程中所存在的困难,通过加强练习取得进步。
二、利用日常教学内容,对德育教学多角度渗透
日常的体育教学中,主要的教学内容有田径运动、春秋季运动会、球类运动等较日常的体育教学内容。在这些日常的教学内容中,根据小学生独特的身体特点与体育教学相联系,选择小学生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在上述教学项目中可举办体育比赛,在比赛的参与、训练中,渗透德育教育。体育教学日常内容与德育教育渗透的关键点在于体育教师必须明确说服教育。在一系列的日常体育教学内容中,明确某类运动对小学生身体素质教育的优势以及对德育教育的优势。时刻巩固德育教育渗透环节,选择合适的教育载体。在体育教师教学中,说服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讲事实,讲道理,教师可通过教学中在遇到问题时,向学生阐述自身的观点,让学生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
例如,在篮球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分组,进行篮球规则的讲解,在讲解规则时需耐心讲解。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教师可对学生进行仔细讲解比赛的规则及注意事项。体育老师将小学生称为小运动员,对小学生表示鼓励。对学生表现的团体配合意识,教师应通过语言的肯定和赞许及时鼓励学生,传导出对学生行为的支持与表扬。不仅如此,在学生团队配合下,赢得本次比赛后,教师可通过手势向学生表示肯定,向学生竖起大拇指表示,对运动员篮球球比赛中的表现表示支持,通过蓝球比赛促进小学生的沟通能力,不仅对于场上的运动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看台上观看的同学,教师须首先对同学讲解看台规则,对学生的习惯进行约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心。在赢得足球比赛后,看台的同学对篮球球队的运动员进行鼓励和支持,共同体验体育中的成就感。
三、锻炼学生的独立能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大多数家庭为独生家庭,家长并未在学生的独立能力下功夫,仅仅要求学生的智力不断提升。学生独立能力差为普遍现象,在生活中并没有遇到相对较大的困难,因此意志力较薄弱。在日常生活中,吃苦耐劳精神较薄弱,体育活动中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增强学生的体育精神,不断增强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力。某类学生因对体育课不感兴趣或以其他原因多次请假甚至偷懒,教师应主动了解学生请假原因,对学生进行鼓励,在学生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对学生开展体育训练,帮助学生克服偷懒的思想困难,不断渗透德育教育。
例如,体育教师可播放相应的竞赛视频资料,中国女排夺冠、中国乒乓球夺冠等影视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观看。学生观看完影视资料后,能激发学生的体育精神,促使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项目。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训练,对于吃苦耐劳意志力薄弱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对于体育意识较差的学生,不断进行思想教育理念,向学生明确体育教育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好处有充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针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不断的用语言与动作进行鼓励,使得学生体育精神不断激发,在体育活动中更加增强了学生的意志力,也确保了德育教育的渗透。
四、结论
体育和道德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也肩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任务。
体育和道德教育互相渗透,打破了传统体育内容的统一,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体育教育的吸引力、影响力,更提高了小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乐趣。从体育的角度,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锻炼中找到平衡,为小学生的身体与思想品德打下坚实基础,真正实现了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双教育制度。
参考文献:
[1]申凤娟.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7(22):202-203.
[2]孙超.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科学中国人,2017(15):320.
[3]梁泽恢.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知识文库,2017(06):76.
[4]徐军.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7(0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