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中学音乐课核心素养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3/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4期   作者:方燕
[导读] 由于我国教育资源不均衡,农村地区的音乐教育更为落后

        方燕
        芜湖市第二十四中学
 
        摘  要:由于我国教育资源不均衡,农村地区的音乐教育更为落后,在农村中学实施培养音乐核心素养迫在眉睫。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涵盖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个方面的内容。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教育情况差异,制定符合本地区和本校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方案和实施途径。力求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主体,载体是课堂、社团,经过验证,关注课堂的双基教学,在更新教学理念、变更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实践的方法,使学生在音乐素养上得到大幅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内涵,水平,调查,途径,实践,创新
一、解读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1.审美感知要达到的水平:
        能在音乐实践中关注不同门类(如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综合艺术等)的表达方式,有兴趣探究音乐艺术的主要特征;能从音乐艺术的音响特征出发,对不同艺术门类的表达方式进行比较;能在聆听音乐时,感知不同节拍、节奏音型与音乐表现的关系;能阐述节拍与节奏,速度与力度的一般关系及其在音乐中的表现;能描述常见人声或乐器的音色和音区特点①。
        2.艺术表现要达到的水平:
        能主动参与歌唱、演奏等表演活动,能运用技能和技巧唱、奏一定数量的歌曲和乐曲,具有一定的音乐表现能力;能在完整唱、奏作品基础上表现音乐情感和音乐风格;在演唱、演奏及音乐编创实践活动中,能正确运用乐谱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声部,记录自己的乐思;能参与不同场合的音乐表演活动,主动展示表演才能;在集体歌唱和演奏活动中,能与其他声部默契配合,体现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能在教师指导下了解音乐创作的基本材料,掌握音乐创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发展音乐想象力,进行小型音乐作品的编创实践②。
二、学生基础情况调查
在教学前,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这些包括:识谱能力、歌唱能力、艺术表现能力、乐器演奏能力、协作能力、听辨能力、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常识掌握的情况等。把上述综合在一起就是课堂的双基教学能力,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核心素养与传统“双基”是一种包含、融合和超越的关系”④。了解以上学生所需的必备能力后,再根据调查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核心素养的实践活动等。课标要求学生能够识读简单的乐谱,大部分学生是做不到的,课标要求学生能够演奏简单的乐器,并能参与演奏活动,城市的大部分学生尚不能达标,更别说农村孩子了。
三、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
        1.从零开始的双基教学
        我有幸在农村中学有过两年的支教经历。根据调查发现学生们在小学几乎没有上过音乐课,不识读乐谱,更别说演奏乐器了,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常识也是一张白纸,唱歌没有方法,就连国歌都不能唱准确。针对这样的情况,老师要有从零开始的心态,从零开始在每节音乐课上注重双基的实践培养,在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让音乐和美扎根于学生心中,并学会创造美。从零开始,零就从认读乐谱开始,老师带领学生跟着琴模唱音阶旋律;通过发声练习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培养学生对美的声音的感知和追求;再通过这样持久的训练养成良好的听辨能力;构建声音的和谐美,音程的和谐美;同时培养生生之间的协作能力。刚开始时,有的学生会感到困难,不愿意张口突破自己,这就需要老师耐心细心的指导引导和鼓励。学生们刚识读乐谱时,是没有音高概念的,所以也无法唱准。

针对这一情况可以让学生先读谱,读出每一小节的谱例,然后教师在琴上弹奏,请学生们仔细聆听,学生再反复模唱。这种方法非常适合帮助识谱能力是零基础的学生们,使他们的识谱能力得到快速提升。这样的训练只要坚持一个学期,就能看到成效以及学生们在音乐课上的变化。学生们越来越自信,在音乐课上不断获得新技能带来的快乐和荣耀。虽看似是一个简单双基的培养,其实是落实了音乐学科核心素养里涵盖的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两个方面。脚踏实地从零开始,必是搭建通往音乐殿堂必不可少的途径。
    2.实践+知识=素养④
        通过大量的双基训练后,学生在音乐课上获得的快乐越来越多,美的享受越来越深。只有夯实基础,才能获得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在湘艺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同一首歌》和五单元《我和你》歌曲教学中,学生们能通过自主学习乐谱完成所承担的声部,在一节课里完成二声部的学习,并用合唱的艺术形式呈现,用美的声音来表现歌曲,同时关注到声音和声部的和谐美,最终完整呈现出歌曲的风格和意境。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泥土的歌》劳动号子这一民歌体裁的教学中,通过设计让两组学生进行拔河比赛,学生理解了号子的产生与社会生活劳动的关系,以及号子的特点,号子的风格、号子的种类等。通过这种实践参与体验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但自己能演唱号子、还能创作号子,并把号子这种民歌体裁运用到实际学习和生活中,从文化的根源上把人文的知识和音乐本身的东西对接起来了,传承了号子。在七年级下册《兰花花》和八年级下册《红旗颂》的欣赏教学中,设计通过模唱主题旋律,听辨不同乐器音色的表现力以及音乐情绪的变化,让学生们通过聆听、对比、模唱、体验、想象等方法感知节奏、速度、力度、乐器音色等音乐要素对音乐的表现做起的作用,从而感受音乐的美,感受音乐的意境,并牢牢记住这些具有代表性意义的美的旋律。在七、八年级《八音和鸣》的四个单元的欣赏教学里,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展示,音像结合,弥补了农村中学硬件设施上的缺憾,让学生直观认识了解中国民族乐器的种类,通过不同代表性的名曲聆听民乐(二胡、竹笛、唢呐、管子、琵琶、古筝、古琴、等)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感受中国民乐的魅力,并对中国传统音乐和在中国民族音乐史上做出过贡献的艺术家们有一定的认识,且激发部分同学有学习一样民族乐器的渴望和愿望。其后又把中国传统音乐和中国的诗词文化,中国水墨画有机融合在一起,从文化的角度更深的理解作品与当时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音乐与相关姊妹艺术的关系,在音乐实践中关注其他门类艺术的表达方式。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八音和鸣》、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八音和鸣》、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八音和鸣》的活动与练习民间锣鼓中,学生根据课本提示,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参与实践,用肢体语言发出声势动作配合念白组成一个打击乐队,表演了中国民间锣鼓的的演奏。各声部配合默契有序,学生们在音乐课堂上“玩”的不亦乐乎。这样多的课例案例数不胜数。把握的核心要点是无论是什么课型,运用什么教具和教学辅助手段,每一节课在教学设计中都要把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通过多种教法落实到课上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的设计,每一个师生活动的点。这三者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
   “所以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后,不管在什么样的教学环境中,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学生和学情,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始终要脚踏实地,把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具体落实到每节课、每一个人、每个活动中去。只要长久坚持下去,我国农村中学学生的音乐素养在日积月累中一定将会不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电子文献类
[1]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审美感知
        http://edu6.teacher.com.cn/anhui/tkb394a/kcxx/list.htm
[2]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艺术表现
        http://edu6.teacher.com.cn/anhui/tkb393a/kcxx/list.htm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