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发表时间:2021/3/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4期   作者:周盈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也备受教育界重视

        周盈
        诸暨市陶朱中心学校三益小学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也备受教育界重视。小学生年级小,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思考角度新奇独特,但大多数不愿和教师交流。由于小学生在课堂和教师缺少有效的沟通,导致学生虽然在心中有疑问,但却未探究答案,无法养成问题意识。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本文主要阐述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是人们进行创新的基础,也是推动思维发展的要素之一。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若想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其实践能力,则需要帮助学生养成问题意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构建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课堂形成好问习惯,勇于质疑,成为问题的主人。教师要让学生从想问、敢问、爱问到会问,使学生能够主动完成教师颁布的任务。
一、学生缺少问题意识的表现
(一)不敢问
        一些学生虽然脑海中有问题存在,但由于心里缺少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害怕提出的问题被同学笑话或者与课堂缺少联系,又或者怕影响教师的教学计划,因此使自身的问题意识未表现出来。对教师而言,只有激发出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不善于提问
        传统教学理念是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此种观念根深蒂固,虽然新教学理念已提上日程,被应用在课本中,但是大多数教师仍应用传统观念,细化自己想要问的问题。虽然会设置学生提问环节,但也过于表面化。教师将提问的权利掌握在手中,忽略学生想法,未深入了解学生的困难和疑问,使学生思维缺乏想象力和启发性,导致学生被动性参与教学活动,无法调动其学习的创造性、积极性和想象性。长此以往,会使学生的思维惰性增加,缺乏思考和问题意识。
(三)不想提问
        小学生虽然年纪小,但却有着好奇心理。教育艺术是让学生喜欢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但受传统教学影响,让学生对课程排斥、厌烦,缺少提出问题的想法。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指的是人们在活动中意识到无法解决的理论问题,并产生怀疑探索、好奇的心理,此种心理会让人们活跃思维,尝试解决问题。此种问题性心理品质被称作问题意识,它展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和活跃性,也体现了思维的创新性与独立性。问题意识是思维动力,推动人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若是缺少问题意识,则人们无法养成创新精神,开展创新活动。由此可见,问题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在语文课堂中,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意识。
(一)加强能力训练,丰富问题储备
        通常情况下,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源于对知识的学习。因此加强教学,才能够培养学生产生问题意识。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实践可知,小学生的年纪小,经常会有马虎、不分主次的情况出现,教师需要有计划训练学生,使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找到重点,比如可使用中心句方式让学生找到重点,从“我今天真开心或者是我们要学习雷锋精神”两句,找到重点分别是开心和雷锋精神,学生只有找到重点,才能够围绕中心观察,进而在脑海中出现“如何开心或者是什么样算作雷锋精神”的问题,同时也要训练学生,按照顺序训练,紧抓事物的特征;其次,加强训练思维。思维是学生大脑体现事物本质的特点,需要与问题结合在一起,加强训练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的字、词和句进行深度剖析,比如在讲解《司马光》课程时,教师讲解“慌”时,可从字形、字音、偏旁入手,并对学生提出有引导性的问题,“小朋友在一起玩,为什么还会慌?此字为何要应用竖心旁?司马光慌不慌等?”只有加强思维训练,才能够增强学生问题意识[1]。
(二)构建教学情境,鼓舞学生提问
        小学生由于年纪小,缺乏学习的欲望教师若想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则需要合理设置情节,加强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教师在设置教学情境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特征,以便于学生能够积极地开展交流讨论。比如,教师在讲解《草船借箭》时,可让学生先通读课文,了解到设置教学情境的关键事物。在围绕“借箭”设置情景,可让学生思考为什麽要用“借”明明是骗,随后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增加学习的欲望,便于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诸葛亮的聪慧。同时也有暗喻的作用,代表后来双方交战会将箭还给曹操。教师在提问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此种设置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有深入其境的感受,进而使学生形成提出质疑、产生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2]。
(三)引导学生从想问、敢问、爱问和善问
        第一,培养学生想问意识。如果教师想要让学生产生主动提问的意识,则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材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其求知欲。比如通过设计问题、讲故事等方式,让学生产生疑问,满足其表现欲望。比如在讲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教师可应用合适的语言导入课题,让学生阐述看到课题后心里的疑问,比如生命桥可以跨过海峡吗?生命桥又是什么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书中寻找答案。学生由于对课文产生了兴趣和求知欲,便能够深入课本进行分析,使学生和文本间构建桥梁,以便于学生后续的提问。
        第二,培养学生敢问意识。教师应为学生营造出愉快、自由的学习氛围,学生才能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教师要通过自身亲切的语言和关爱的动作,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更加亲近,从而舒展心灵,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其敢问的意识。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使用肢体语言、和蔼的话语和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用于提问。
        第三,培养学生爱问意识。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性决定着教学活动效果,教师应用何种方式维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是目前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让学生勇敢的阐述想法,放手操作,在适当的时候和学生进行友好的沟通与交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比如在讲解《蟋蟀的住宅》时,当学生读完文章后,要给予学生提问,为什么蟋蟀和大家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学生会思考教师的问题,熟读课文进行讨论解达。教师也要应用鼓舞性的语言评价学生,无论答案是否正确。比如你的答案很有创意和新意、你很认真的思考。学生被教师鼓舞后会增加自信,勇于提出内心的问题。
        第四,让学生学会如何提问。善问有着特殊性、针对性,是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后能够主动提问,脱离了为提问而提问、以及盲目畏惧的提问。善问是一种会问和敢问的表现,也代表着优质的提问。
        首先使提问恰到好处,指的是学生提问的问题要有着重要意义,能够提高课堂质量,是经过思考仍然不理解并且切重要害的问题,代表着学生独立的见解;其次提问清晰,指的是提问的问题要有着直接性和针对性,让人一目了然,便于师生在解决和讨论问题时有着明确的目标,为解决问题提供契机;最后提问要合理巧妙。妙指的是学生提出问题要合适,以便于课上同学间的交流、辩论,从而让学生对语文课堂增加喜爱感[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时期若想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则需要先培养其问题意识,从而调动学习效率。在培养问题意识时,要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和语文课程特征,应用多样化教学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勇于提问,提高综合素质,实践新课改目标。
参考文献:
[1]陈亚平.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J].科普童话,2018(24):15.
[2]王珍.培养小学生语文问题意识的教学[J].课外语文,2018(12):25.
[3]孙淑玉.语文课堂教学中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基础教育论坛,2018(02):54-56.

作者简介:周盈 (1982-) 女 (汉族) 浙江诸暨本科, 职称:中学二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