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发表时间:2021/3/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0月(下)30期   作者: 鲍丙灿
[导读] 数学生活化”是课程理念倡导的一种重要教学策略。
        鲍丙灿
        安徽省阜阳市铁路学校   236051
        内容摘要:“数学生活化”是课程理念倡导的一种重要教学策略。让数学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上,有效沟通了生活与数学思考,并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思考,促进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链接生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使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数学生活化 生活情境 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你教授的教学课有了兴趣,就能从认识和情感上倾向于数学,产生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让数学链接生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使课堂“活”起来。“数学生活化”是课程理念倡导的一种重要教学策略,它让数学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上,有效沟通了生活与数学思考,并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思考,促进教学的有效性,逐渐成为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生活实践是数学思考的有效借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新教材中呈现了大量建立在生活实践之上的数学素材和数学问题,由于教师以重视学生生活实践经验为由的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也出现了生活实践经验干扰数学思考的尴尬。譬如人教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在巩固练习环节,我出示题目:“一个旅游团有53名游客,一辆客车有50个座位,一辆这样的客车够吗?”学生汇报出现了两种想法:一辆车不够,因为剩下3人没座位;小孩子让大人抱着或挤一挤,一辆车就够了。生活化数学教学鼓励学生以生活实践的眼光和经验去审视数学问题,但并不意味着生活实践就可以完全解释数学问题,生活化的思考不能违背数学本身内在逻辑,不能丢失必要的数学思考。生活化必须紧扣问题的数学本质,要严格按照题目的既定条件,进行有理、有序的推理计算。很显然,在这里学生受到了平时乘车“大人抱小孩”、“挤一挤”等生活实践的干扰,以致影响了他们对这个数学问题本身(进一法)的思考。在学习中要让学生认识生活实践中的某些不合理因素,如本例子中的车辆超载。生活实践应是思考数学问题的必要参考,是一种服务的角色而非决定因素,它必须建立在严密的数学思考之上,才能真正让生活实践经验促进数学的有效学习。
二、生活经验是数学经验的有效提升之源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在生活中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往往能在他们遇到数学问题时得到激活,并借助生活经验去解决数学问题。但是,生活经验并不代替数学经验或意味他们已经获得了数学经验。学习中只有把生活经验向数学经验作有效的运用和提升,才能形成宝贵的数学经验,促进学生的数学建构。在人教一年级下册“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时,我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并齐读题目,明确数学问题后,让学生列式解答14-9=5,这一环节的教学即告结束。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要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对知识的主动构建。”而教师往往就是在解决问题之余少有考虑到问题解决的数学思维过程。事实上,生活经验只有通过有效的数学加工和数学提升才能成为学生的数学经验,而数学学习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并形成数学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数学问题:“几个没有套中?”而言,生活经验足以让他们成功应对,但在这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并不是简单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教师要在问题得到解决之时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将“生活减法”提升为“数学减法”,突出减法运算的建构过程:看图时让学生明确三条数学信息(共有14个圈,已经套中了9个,几个没有套中?)再引导学生交流: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要求的是什么?可用什么方法来计算?以此提升为数学经验:知道了两部分的总和与其中一个部分,求另一部分,要用减法计算。如此以程序性数学去解释生活经验,把肤浅的生活经验向理性的数学经验转化,建立用减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从本质上认识并理解减法的意义。
三、生活情境要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生活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让枯燥的数学课堂焕发生机。如果我们脱离生活实际,创设的情境虚无缥缈,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探索 “圆心”、“半径”等特征时,以多媒体呈现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三只可爱的猴子拉着三辆车赛跑,三辆车的车轮分别是圆的、三角形的和正方形的(引得全体学生捧腹大笑不止)。
        师:猜一猜,哪一辆车行驶得最快?
        生:圆形车轮的车行驶最快。
        师:为什么圆形车轮的车行驶最快?
        生:因为圆形车轮的车行驶平稳,而三角形和正方形车轮的车行驶不平稳,所以圆形车轮的车行驶快。
        师:下面我们来观看比赛结果。
        课件呈现比赛情形(学生捧腹大笑不止)
        ……
        我个人认为,课件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可教学效果微乎其微。究其原因,教者刻意将“车轮”设计成三角形的和正方形的,这既有悖于生活常识,缺乏真实性,也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进一步观察和认识“圆心”、“半径”等特征的问题探究点,所以只能以失败告终。如果改变上述的情境,我们以古今中外生活中各种车辆的呈现为情境,既可强化学生有意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可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的各种车辆)。然后,教师提出质疑,引发学生探究和思考:车轮为什么都设计为圆形?车轴都安装在哪里?这样设计,就能轻易开阔学生思维,触发“圆心”、“半径”等特征问题的探究点,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