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国栋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山东 潍坊261061
【摘要】第二课堂无疑是高职院校学生知识积累、能力提升的重要助推器,在提倡立德树人和培养工匠精神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人才教育更要重视第二课堂的建设与应用,积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升核心素养,全面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研究实践,探讨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高职院校学生第二课堂建设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建设策略
在我国推行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与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于是越来越多教育者和从业人员开始重视工匠精神在新一代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促进作用,既符合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求,又能体现实践性、职业性与创新性。在为广大高职生创建第二课堂的过程中,利用第二课堂扩充、延伸第一课堂的范围与内容,与此同时结合工匠精神的培育要求,将两者充分衔接,创新设计,共同为提高高职生的能力而发挥突出的作用。
1.工匠精神与第二课堂的契合性分析
我国古往今来沿袭的传统精神,工匠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文脉基因,蕴含中华文明的底蕴,在21世纪也是不可或缺的职业教育灵魂及使命。早在《考工记》中,就将工匠定义划分至三点,包括技匠、艺匠、大匠,其中技匠是指为满足基本的生活与生存而劳动的人,艺匠是具备一定能工巧匠优势,追求精益化和独具匠心的人,大匠则表示大国的工匠,追求德艺双馨,道技合一[1]。由此可见,工匠精神不但要提倡具备专业的技能,还要有严谨的求学态度,专注负责的工作精神,在对职业认同,荣誉感、使命感的追求上也有较高的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又被赋予了新的核心素养内容,其内容涵盖锤炼匠技、忠于匠心、弘扬匠魂,在对这些人才的培养中,锤炼匠技是最基础的要点,忠于匠心则为必备的过程,弘扬匠魂是最终的归属,各阶段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展现出了对新一代社会人才的培养要求[2]。
高职生处于非常重要的学习成长时期,多年的高职教学实践发现,要满足高职生的人才培养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仅仅依靠第一课堂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在此基础上增加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使其内容更为丰富,更具时空开放性和方式多样性,才能发挥最全面的培养效果,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些都是第一课堂无法比拟的。而在第二课堂的实践中,教师重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应用能力,提升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培养专业的态度与责任担当精神,这对高职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非常有益[3]。
2.高职院校学生第二课堂建设存在的问题
这些年来,越来越多高职院校教育者开始重视第二课堂开设与应用对学生产生的教育作用,且纷纷投入到第二课堂的课程体系建设中,但由于功能定位不准,目标不清晰,实施过程杂乱无章,导致人才培养长期处于低效状态。
2.1目标指向较为模糊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很多院校普遍存在缺乏第二课堂建设体系顶层设计的问题,教育者对工匠精神的要素分解不详,落实不到位,导致目标不明确,无法真正融入人才培养的工作,缺乏对工匠精神核心素养的支撑,这就导致人才培养缺乏创新性、针对性与特色性,培养过程很多板块均称为盲区。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更多偏向职业技能方面,忽略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与教育,更强调效益和利益,忽略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过多重视对内部培育环境的塑造,而忽略对高职生职业道德的塑造和外部成长环境的塑造。不少专业的教育者将专业技能知识作为唯一的教育内容,在第二课堂开设中工匠精神也只进行针对性的培养,甚至只当做一种概念或口号,导致指向性模糊,难以取得较好的成效。
2.2课程设置随意性强
在当下诸多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开设中,很多活动涉及的内容内涵不深,形式陈旧,覆盖面较窄,趋同性明显,缺乏较高的技术含量,最终导致效果不佳。不少模块化课程活动上,教师未能结合第一课堂的内容进行延伸性设计,导致忽略过程的学习,课程内容的趣味性与内涵性均不强。还有教师未能将以生为本与因材施教完美结合起来,使得工匠精神核心素养的培养成效不好。总之,教育者对第二课堂的建设与设计过于随意,多采用传统的模式,不对内容与目标作精准定位,各环节的衔接缺乏连续性。在具体学习的知识点上,教育者也未能将第一二课堂、理论与实践、传统讲解和新技术应用、学生学习与生活进行展开与融入,这些问题均应重视并加以解决[4]。
2.3评价反馈零散失效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时缺乏一套完善的评价标准与评价体系,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形式,急功近利,看中短期效益,却未能将活动开展的目的与最终的成效进行对接,使其失效。在工匠精神核心素养的人才培育要求下,其评价内容必然发生改变,教师要融合各环节的考察内容及要求建立更系统的评价体系,逐渐将评价考核标准量化,但这方面却出现零散无需的情况。而在第二课堂非常重要的评价环节,即分类评价、反馈调整和运用结果经验指导等方面,还有不少教育者未引起重视,甚至应用模糊性主观认知的方式评价第二课堂,缺乏激励制度与评估标准,这就难以及时发现问题,对学生在第二课堂的学习也无益。
3.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高职院校学生第二课堂建设策略分析
如上所述,第二课堂是高职生学习成才的重要场所,而在推动第二课堂的建设中,完善课程项目体系是实施的基础,这方面还需要教育者加以重视,结合高职生学习课程所具备的系统化、制度化、科学化与规范化特点及要求,尽可能以课程化和项目化的方式,让第二课堂的呈现更优异,同时深入融合工匠精神,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明确目标、设计内容、注重评价反馈,促进高职生第二课堂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
3.1明确目标指向
明确目标指向是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第二课堂建设的前提,与此同时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就要求学生知行合一、学做合一,教育者要以“匠技、匠心、匠魂”为作核心素养培养的要点,让学生在第二课堂上磨练自身的意志,结合所学知识点和技能,明确教育学的目标。在第二课堂上,锤炼学生的匠技也是重要的任务,教师需明确匠技就是要让学生善于学习,健康生活,培养学生在专业理论上的素养和行为应用上的技术,还要具备独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与决心,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过硬的身体素质。忠于匠心则要让学生独立自主,努力发挥创意进行创新,要培养学生在技巧和艺术上的能力,使其具备健全的人格。另外,弘扬匠魂,则力求将学生培养成为德艺双馨的人才,以人文素养与道德品质为重要内容,结合智慧的锻造与提升完成进修任务。
3.2优化培育内容
在建设高职生第二课堂过程中要结合工匠精神的培育要求适当丰富其核心要点,结合工匠精神的匠技、匠心和匠魂,有共性和深层次地明确出世行为要求与职业品德要素,再对第二课堂体系进行分解,将其划分为学生学业就业、身体素质、实践创新、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等方面,以学生每一个阶段的发展情况为轴点,对其技能发展加以逐步的优化,真正为其提供及时有效的学习营养补给。比如学业就业模块就必须包含有勤于反思、乐学善学、信息意识等要素,结合当下科技的前沿知识,开展有关专业的竞赛活动。身体素质要求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善于自我管理,注重强身健体等[5]。
3.3强化评价反馈
在评价反馈方面,除了明确考核的主体、对象、方法和奖罚情况外,还要以此搭建客观、全面的评价反馈平台,完善相关机制,使其形成具有工匠精神的正向推动闭环。在评价工作中,要整合结果、过程以及认知考核、行为考核的相关内容。教师可采用学分银行的相关管理模式,以学分制考核方式为主,用可量化的学分来评级评价结果和学习效果,与此同时尽可能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多用描述性的综合评价方式对于一些不宜课程化的项目进行过程性记录,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情况,以满足学生多样化与个性化的发展要求,同时也便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加以改进,更好地推进第二课程的建设。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建设第二课堂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为此相关教育者与从业人员应坚持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在此基础上对高职生人才教育进行培育,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平台,明确核心目标指向,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建立健全完善的课堂评价反馈机制,确保高职生的学习评价更科学化与系统化,真正打造高效完整的第二课堂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黄福利,连洁平.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的探索与实践——以厦门某高职院校工科类教学系部为例[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9,21(3):32-34.
[2]王文雅.高职院校第二课堂设计对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研究[J].才智,2019,11(12):67.
[3]李静宜.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匠精神的培育[J].广西教育,2017,2(5):69-70.
[4]李婵.中职学校“工匠精神”文化建设探讨[J].广西教育,2016,11(12):91-92.
[5]李梦卿,杨秋月.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研究[J].职教论坛,2016,2(16):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