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与高质量发展

发表时间:2021/3/2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8期   作者:王静
[导读] 摘要:黄河流域的整体性和广泛性,决定了在流域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必须打破传统行政区划的界限。
        东平湖管理局梁山黄河河务局  山东济宁  272600
        摘要:黄河流域的整体性和广泛性,决定了在流域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必须打破传统行政区划的界限。通过法治化轨道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实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高质量发展。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确保黄河流域地区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创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团结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途径;质量提升
        引言:
        目前传统的流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大尺度、跨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需要,流域多主体协同治理已成为现代水生态管理的一种趋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多主体协同治理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必然性与战略性选择。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公民之间的协同治理机制失衡,生态环境多主体协同治理体系行政管理碎片化严重,政府行业划分的刚性约束导致各地本位主义突出是制约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多主体协同治理发展的瓶颈。
        1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性
        1.1确保生态安全。
        生态环境治理成效直接关系到百姓的身体健康及其正常生活,对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而言就是要通过持续的水土保持建设、水污染治理、大气环境治理等工作全面确保黄河流域的水土安全并持续优化空气质量,为农业增产、清洁用水、呼吸新鲜空提供保障。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从源头上解决黄河流域的生态污染和破坏等问题,用科学地管理方法和手段来保护并修复生态环境,全面保障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
        1.2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必然要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将黄河治理和人民群众生存及发展的根本利益、切身利益、长远利益直接联系起来,始终如一地开展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的各项工作,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战略规划,科学治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水土流失问题得到了一定遏制;二是土壤荒漠化趋势得到了缓解;三是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四是水污染问题从根本上上得到治理。
        1.3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的九个省份的自然、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等条件各不相同,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开展的经济建设也不可能保持同一个模式,但生态优先的地位和要求是统一的,只有保证“绿水青山”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的“金山银山”才是高质量发展。另外黄河流域各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不尽相同,在治理要求、内容、技术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别,中上游地区的工农业生产方式比较传统,生态环境治理难度大,下游经济转型发展逐步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正趋向科学化、现代化,要统一思想建立起共治共享的生态环境治理体制,全面推进黄河流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的途径
        2.1积极引入先进科学技术,科技治理
        首先,全面提高自主科技研发能力。一是相关部门对涉及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科研活动的立项要根据相关制度进行严格审查,必要时可以组织专家学者、邀请社会公众参与审核。二是对科研资金、技术及基础设施的支持要充分保障,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优越的条件来进行相关研究,不断提高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科技含量与水平。其次,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一是要积极参考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治理方法和技术,引进国外在河流治理中的水沙和环境信息采集技术和设备,水文信息监测、传输技术和设备,远程监控系统等,不断从软硬件技术和设施建设上提高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科技水平。

二是要加强国际交流,组织国内治黄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大型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在不涉及专利纠纷的前提下努力学习他人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坚持高新技术的引入和自主研发相结合。
        2.2解放思想,创新管理
        首先,必须转变思想认识,加强人才资源开发。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治理成效如何取决于实施治理的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要结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对现代管理思想、理念和技术加强学习,转变传统的思维观念,不断加强人才资源开发以提高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能力。其次,加强交流,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河流生态环境治理经验。创新是确保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不断取得新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必须对传统管理理念、模式、方法等进行必要的创新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因此,必须组织并加强交流,与同领域内的其他专家学者或领军人物进行沟通交流,学习他人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创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各项管理制度,全面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2.3开展流域生态保护修复行动
        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行动包含三个部分:一是要加强对未被污染水资源的保护,坚决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二是对已污染地区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对于生态破坏较轻地区,可采用自然修复;对于生态破坏严重的地区,可采用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办法。三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修复这些污染地区,尤其是严重污染地区,应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重点攻坚。
        2.4完善法制体系,依法治理
        首先,健全黄河立法。法律的普遍性、确定性和强制性特点决定了它们在具体社会生产生活中适用具有其他社会规范所不具备的作用,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也必须紧紧依靠法律的强制作用来推进,因此,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条件变化的实际状况,对当前涉及黄河生态环境治理的相关法律进一步完善,对空白区域要尽快组织科学论证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构建起严密的法律体系为落实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法律保障。其次,严格落实执法。完备的法律能否切实达到预期效果必须依靠严格落实执法,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而言,在法律作为规范制度保障的前提下必须严格执法。一是对违反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行为、人或单位必须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二是不断提升水政队伍的综合素质,全面、准确、严格地执行各项法律规定,为营造良好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秩序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加强法制监督。一是对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制定活动进行监督,确保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二是对执法活动进行监督,包括自我监督、上级监督与公众监督,确保事关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执法活动得民心、顺民意。
        结束语
        综上所述,黄河流域现有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是工业文明模式下形成的架构体系,表现为自上而下的科层制和部门管理的条块分割,缺乏沟通机制,难以实现协同治理,不能满足黄河流域共生共存共育共荣的高质量发展需求。多元善治,促进流域范围内政府部门、企业组织、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利益相关主体有序参与黄河流域的保护与治理,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流域治理共同体,是切实增进流域的整体利益、确保黄河治理稳定与可持续的关键,也是推进流域生态文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陈耀,张可云,陈晓东,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J].区域经济评论,2020(1):8-22.
        [2]张红武.黄河流域保护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人民黄河,2020,42(3):1-10.
        [3]王夏晖.协同推进黄河生态保护治理与全流域高质量发展[J].中国生态文明,2019(6):70-72.
        [4]王金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思考[J].环境保护,2020,48(Z1):18-21.
        [5]张金良.黄河-西北生态经济带建设的水战略思考[J].人民黄河,2019(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