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运用于艾滋病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21/3/2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5期   作者:祝静 窦梦娟 吴凡
[导读] 对心理护理干预运用于艾滋病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观察进行研讨。

        
        祝静 窦梦娟 吴凡
        咸阳市中心医院 传染科一病区 陕西咸阳 712000
        
        摘要:目的:对心理护理干预运用于艾滋病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观察进行研讨。方法:以本院在两个年度之内收入诊治的120例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成两组各6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护理,其中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结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的SDS、SAS评分全部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艾滋病患者的护理中给予心理护理能显著缓解患者的各种负性情绪,进而提升护理质量,加强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艾滋病;护理
        相很多人们对艾滋病都并不陌生,艾滋病是一种对人体危害较大的传染性疾病,主要是由于体内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而引起,使CD4+细胞数目有所减少,导致患者的免疫功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完全丧失,进而容易感染各类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等,该病无法治愈,致死率极高且病情传播速度快[1]。传播途径较多,可通过传染源的血液以及性接触及母婴传播等,人群普遍易感。由于艾滋病具有极大的严重性和传染性,人们通常对该病具有一定的恐惧和歧视心理,这导致患者在得知患病后会产生各种不良情绪,而影响相应的治疗,甚至加速疾病进展,因此对于艾滋病患者给予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极为必要,本文为探究其应用心理护理干预的疗效特进行此次研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本院收入诊治的120例艾滋病患者,时间段为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经过临床相关检验被确诊,表示自愿参与此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法分为以下两组:对照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25-57岁,均值(36.4±3.7)岁,观察组60例,男29例,女31例,年龄26-59岁,均值(37.2±4.1)岁,通过对比两组病患的个人资料和基本数据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均进行常规护理,具体包括:首先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服务期间,要注意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详细向患者介绍医院以及病室的整体环境,减少患者的陌生感尽快融入医院环境。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护理方案,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体征,同时还需注意瞳孔以及神志、大小便情况,若出现异常及时汇报医师。每天定时对病室通风换气,注意病房内物品以及台面和公共区域的喷洒消毒。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食用高维生素、高蛋白的食物,增强机体抵抗力,满足患者身体需求。艾滋病患者需要服用抗病毒的药物,护理人员应该监督患者按时按量的规律服药,并向其说明药物的相关不良反应。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方法:(1)详细掌握患者的病情进展及资料,评估心理状态,通常患者在病情确诊后会产生十分复杂的心理变化,包括自我否认、难以相信以及愤怒、悲痛等诸多情绪,应据情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案[2]。(2)采用较为通俗的语言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普及,宣传艾滋病的病因以及危害和传播方法等,加深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正确看待疾病并接受治疗。(3)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捕捉患者的情绪变化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注意沟通过程中应采用安慰性的语言,耐心倾听患者主诉并给予积极鼓励,取得患者的信任,对患者的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树立治疗信心与信念。若患者在沟通中不愿透露隐私,应给予充分的尊重,避免追问隐私而造成患者更加焦虑而情绪奔溃。(4)可以播放患者喜爱的电影以及音乐等,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转移注意力。并且鼓励患者据情参与社会活动,寻找自身价值而丰富生活。(5)正确引导患者家属不要在患者面前表现出过于难过的情绪,给予患者家庭支持,使患者感受到家人的关心与爱护,建立坚固的家庭精神支柱来增强治疗信心。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情绪状态,使用抑郁评价表(SDS)和焦虑评价表(SAS)评价,SDS以标准分>53分为抑郁临界值,分值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严重,SAS以标准分>50分为焦虑分界值,分值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处理软件SPSS19.0,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当P<0.05时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情绪状态
        观察组护理后的SDS、SAS评分全部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干预前后的SDS、SAS评分[(x±s),分]
 
        3讨论
        目前临床中针对艾滋病还无法治愈,尚无特效药物治疗HIV,主要采取综合治疗的方式,包括抗病毒治疗以及良好的生活护理等方式来抑制患者体内的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程[3]。而艾滋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产生较多且复杂的负性情绪,对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不良影响。本研究中将心理护理干预实施在艾滋病患者中,通过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而进行积极的心理指导,鼓励患者,为其树立良好的稳定的心态接受治疗而取得了满意效果。此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的SDS、SAS评分全部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针对于艾滋病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具有理想疗效,对不良情绪的改善以及护理质量的提升有明显作用,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延缓病情进展,值得临床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周月芳,田明霞,王晓兰,等.男男性行为者新发HIV急性感染期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评价[J].北京医学,2019,041(006):523-524.
        [2]苏玲,郭星,李静,等.基于聚焦解决模式的心理干预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0,26(24):3316-3320.
        [3]周莹,卢洪洲,张林,等.门诊艾滋病男患者对个案管理体验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报,2020,027(01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