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翻译在中华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发表时间:2021/3/22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上   作者:张心怡
[导读] 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程度与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同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中华文化日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在文化跨国传播的过程中,各国语言差异成为文化交流互鉴的最大阻碍。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张心怡  475001

摘要: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程度与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同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中华文化日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在文化跨国传播的过程中,各国语言差异成为文化交流互鉴的最大阻碍。同时,中华文化底蕴丰厚,注重多重意境和细腻情感的表达,因此,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存在较大难度。如何让中华文化“走出去”,在异国他乡开枝散叶,翻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翻译;中华文化;文化传播;作用
        引言:英文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而中文则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使用人口,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虽然中文英文发源于不同的地区,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但都各自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翻译作为桥梁,在促进文化的区域传播与交流融合中发挥关键作用。中英翻译是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一.翻译具备文化传播的特征和属性
        1.翻译的内涵
        语言的产生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两种不同语言的人们开始接触的时候,就产生了翻译问题。语言是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途径,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先贤孔子有言“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语言文字记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记录着先贤哲人的思想见解,更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翻译是将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更是文化之间交流传播的过程,它始于人类的社交活动,并服务于上层建筑。张今、张宁等学者认为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活动,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语言、语法和句法的正确使用,更要考虑到文化、感情色彩以及社会背景等深层次的非语言因素。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包含有丰富的社会风俗、思想道德等意识层面的内容。翻译人员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能够流畅地实现两种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的转换。人类作为社会关系的集合,有感情色彩和主观意念,这就导致翻译主体与受众之间存在潜在的输出与输入差异。因此,翻译工作十分复杂且包罗万象,翻译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不同受众对语言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2.翻译的跨文化传播特征
        翻译具备跨文化传播的特征是基于翻译的根本目的和功能而言的。文化传播是建立在稳定的经济与政治基础之上的。翻译最初的目的便是服务于跨区域的政治、经济往来,随着这一关系的深化发展,文化交流成为必需。人类对翻译的需求根源于人类的社会性和对其他文明的探索文化在跨区域传播的过程中必须解决语言壁垒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文化交流融合势在必行。在文化碰撞的过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沿革、风土人情无一不吸引着大洋彼岸的西方世界。在文化的跨区域交流与传播中,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语言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仅是文字、发音和语法的差异,更是区域文化、社会背景和风土人情的差异。翻译则有效弱化了语言差异对文化交流的影响。将中文翻译成英文是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必须迈出的关键一步。中华文化深深地植根于神州大地,凝结在方块字中,同时中文作为世界上现存不多的象形文字,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导致中文以及中华文化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高度依赖翻译。由此可见,翻译在文化传播,尤其是中华文化的传播中具备重要意义。
        二.翻译在中华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文化影响力,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这一过程,离不开翻译的桥梁纽带作用。
        1.翻译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前提
        中国唐宋时期的一批高僧饱读群经,琴棋书画、吟诗作赋样样精通,从而成为当时中华文化的传播者,而留学僧取经则成为当时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去往东南亚、美洲大陆,将中华文化传播到更多地区。当下,孔子学院成为各国学习汉语言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场所。文化传播具备多种形式,而翻译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西方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很多都是从书本上获得的,《诗经》、《红楼梦》、《西游记》等中国名著佳作的英译本传入西方社会,使他们对古老神秘的东方世界充满了无尽幻想,他们也通过这些译本了解、认识那个与他们完全不同的国度和其灿烂深厚的文化。四大名著、唐诗宋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最早便是以译本的形式流入西方。在中华文化大跨步走向世界的道路上,翻译不仅仅是加强政治、经济合作的重要手段,更是文化传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翻译助力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中华文化注重含蓄美、内在美,同时丰富的历史典故、歇后语、俗语以及诗词歌赋等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以中国古代诗词为例,诗词的韵律、对仗、情感复杂多变,不同朝代、不同流派的作品各具特色,诗词因这些独特的魅力而闻名世界。古诗词的翻译是一门学问,如果只是简单地逐字翻译,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就难以展现出来,丧失了美感。以《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的两个译本为例,译文1:O’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 fly evening crows; ‘Neath tiny bridge beside a cot a clear stream flows; On ancient road in western breeze a lean horse goes. 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 Far,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 译文2:Withered vines, old trees and crows at dust; A narrow bridge, flowing water and households; An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and a thin horse. The setting sun in the west; A heartbroken man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译文1出自许渊冲先生,朗朗上口,韵律感很强,每句都采用倒装句,并且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一幅萧瑟、凄凉、孤寂的画面,表达出了游子离家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译文2是各个意象的堆砌,毫无逻辑,文字背后的情感荡然无存,受众理解起来会十分困难,没有实现翻译的目的。
        翻译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展现出中华文化内在的美,挖掘文化背后的故事,同时便于受众理解,通过翻译更好地将中华文化中璀璨的篇章展现于世人面前。翻译受翻译主体的综合能力、主观色彩和翻译策略的影响。近代以来,我国涌现出大批翻译名家,诸如许渊冲、戴乃迭等,他们将《唐诗三百首》、《诗经》、《离骚》等众多中国经典名著推向世界,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3.翻译促进受众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众所周知,中文和英文背后的文化背景和表达习惯不同,这就会导致文化理解出现偏差。语言和文化是社会实践长期积累而成的,因此,西方人对中华文化中常见的固定表达、历史典故等缺乏认知。例如,在翻译“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俗语时,“No cross, no crown.”比“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更符合西方人的认知能力和文化特色。通过合理地借鉴西方历史背景、迁移西方表达习惯,将中华文化中一些晦涩难懂的内容用更易于受众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降低理解的难度。翻译能够有效化解异国文化在碰撞过程中出现的“同一现象差别化表达”的问题。通过文化代入的方式,翻译人员可以巧妙地化解中译英过程中所出现的文化差异问题,有助于提高外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能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三、做好翻译,为传播中华文化增光添彩
        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影响不可小视。翻译不仅考验译者的语言水平,更考验其对两国文化的理解深度。翻译人员需要做到在两国文化背景之间合理取舍,在保证中华文化特色的同时,符合受众的认知规律。比方说,《战狼2》这部影片在对外传播中,被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解读为优先抢位,偏离了我们原初意指的中国军人的正义刚正形象和中国军队的国际责任之首要价值;《刮痧》影视剧情中呈现的中国中医文化的民间智慧却被西方人错误理解为严重的家庭暴力。另外,很多中华文化概念和词汇在外译过程中也会存在很大的反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词语就是典型。譬如,同样是自由、民主的词语,但要向西方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由价值观、民主价值观的内涵就必须下很大的功夫,才能改变其固有观念和认知惯性。
        翻译工作者在翻译选词时要将一词多义、褒贬含义、同近义词、引申义等考虑在内,选取正确、合适的词语,把受众对中华文化的误解降到最低。例如,今年1月份一条李子柒做泡菜的视频引起了中韩两国网友的激烈争论,笔者注意到视频简介中“泡菜”一词被译为“kimchi”,但笔者认为,“pao cai”这一译法更为合适。 “Kimchi is a traditional fermented Korean side dish made of vegetables with a variety of seasonings”; “Pao cai is a type of pickle, often found in China, and is most common to northern and western China.” 相比之下,“pao cai”更贴合视频内容。因此,译者在选词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尤其是与文化相关的内容,要在深入了解掌握不同语言及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贴切表达,充分发挥翻译在传播中华文化中的作用。
        翻译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行为,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在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的过程中,翻译人员在对具体文学作品以及一切文字内容进行翻译时应当保证意思表述准确无误,避免将个人的见解或主观色彩代入到译文中,确保翻译内容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中华文化传播的目的不在于文化入侵,只有明确这一目的,坚守翻译初心,方能保证翻译对传播中华文化的正面作用。其次,翻译人员应当注重提升对中外国家文化背景和表达习惯的认识深度,尽可能保证翻译的还原度。在翻译的过程中注重文化的交融,坚持相互尊重、相互促进。另外,翻译专业的学生要扎实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深刻领悟中华文化,积极了解外国的文化习惯,力争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结束语
        中华文化的传播离不开高质量的翻译作品。翻译在中华文化和西方世界之间搭建起一座友谊的桥梁。在翻译过程中,既要注重保持中华文化的特色和韵味,更要结合西方的认知规律和文化背景,化冲突为合作,在交流中进步。坚持凸显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让世界更好地见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利用翻译,实现中华文化传播的新辉煌!
参考文献:
[1]邓颖玲,李颖.翻译传播效果动因解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4(06):178-182.
[2]刘其凌.基于学术交流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路径探析[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0(10):172-173.
[3]郭依琴. 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探析典籍英译[A].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3.
[4]庞慧燕.以翻译为桥沟通四海万邦[J].中国报道,2020(Z2):142-143.
[5]张今, 张宁 .文学翻译原理[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许渊冲.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M].北京:海豚出版社, 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