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班幼儿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21/3/22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上   作者:林杭花
[导读] 垃圾分类是将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垃圾放置在相应的垃圾分类装置中,并根据种类放置在指定的地方,以方便垃圾收集。幼儿垃圾分类环境意识长期以来都是培养教育。教师和家长之间要通过认识、练习、实践等影响幼儿,培养幼儿垃圾分类的环境意识和良好习惯,达到培养幼儿文明行为的目的。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幼儿园的垃圾分类教育实施情况没有取得好的效果。

福建省龙岩市直机关幼儿园莲东分园 林杭花  364000

摘要:垃圾分类是将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垃圾放置在相应的垃圾分类装置中,并根据种类放置在指定的地方,以方便垃圾收集。幼儿垃圾分类环境意识长期以来都是培养教育。教师和家长之间要通过认识、练习、实践等影响幼儿,培养幼儿垃圾分类的环境意识和良好习惯,达到培养幼儿文明行为的目的。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幼儿园的垃圾分类教育实施情况没有取得好的效果。
关键词:大班幼儿;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有效策略
        引言
        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新时期背景下人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其中垃圾分类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教师应对幼儿进行垃圾分类教育,培养幼儿基本的垃圾分类能力,从小培养幼儿爱护环境的意识。
        一、垃圾分类体验注重生活化
        杜威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决定了幼儿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生活化特征。幼儿垃圾分类学习和体验也要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才能被幼儿理解和接受,并应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
        案例一:四“小只”的诞生
        垃圾分类需要四个不同的垃圾桶,幼儿从家里收集了一些纸箱带到了班级用来制作,并且决定用涂色的方式区分每个垃圾桶的用处,涂完色后,玥玥提议把箱子制作成和门厅里展示的一样的动物形状,希希也表示同意。于是,玥玥和希希给这四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画上了可爱的表情,让他们变成了“鲨鱼”“小猪”“小鸟”和“大象”。玥玥说:“这下大家一定不会再丢错垃圾了。”生活环境是“幼儿园的第三位老师”,虽然并不会用语言来传播知识,但是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幼儿。通过让幼儿自己制作、绘画我们班的特色垃圾桶的方式,一方面垃圾桶产于幼儿,他们更了解其存在的意义,也会更珍惜它们;另一方面,通过颜色、形象和名称,切实从感官上直接影响了幼儿对垃圾分类感知的效果,对幼儿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起到了推进和宣传的效果。活动过程中,我在家长联系栏创设了“垃圾分类你我他”、在班级内布置了“垃圾分类小能手”主题墙、特色垃圾桶、“宝贝承诺墙”等,让幼儿在环境保护中积累相应的经验。
        案例二:垃圾去哪儿了
        教室里的垃圾有了新去处,幼儿都在遵循着垃圾分类的制度丢垃圾。这天,皮皮问:“老师,我们每天丢的垃圾都到哪去了?”我说:“你觉得垃圾都去哪了呢?”皮皮说:“是不是被丢到垃圾处理中心了呀?我去问问胡老师!”皮皮找到了生活老师,并且知道了垃圾被统一丢到了学校的垃圾回收站了,在教师的支持下,幼儿跟着生活老师去看了幼儿园的垃圾回收站,也观察了幼儿的垃圾小站是如何存放垃圾的。“那么不同的垃圾是怎么处理的呀?”皮皮又问。这引起了幼儿的激烈讨论。
        通过孩子们的疑问,幼儿开始了垃圾是如何回收处理的大调查。通过询问调查、实地考察、直接观察的方式,知道了班级内垃圾的去处和回收方式,这个活动同时也引发了幼儿对于不同种类垃圾是怎么处理的这个话题的讨论,通过了多种方式让幼儿学到了相应的知识,其中也离不开家长资源的帮助。


活动中,我将幼儿的问题和行为以图文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微信群分享给家长,家园互动。由于种种原因,家长虽然没能来园,但是也是十分关心,并且积极配合着孩子一次次探究活动的进行。孩子和家长也在互相影响着彼此,在探究不同垃圾的类别、处理方式的过程中,家长也踊跃调查着、学习着,在群聊里交流着;在变废为宝“服装秀”活动中,与孩子一起创作别出心裁的服装。家长从看客逐步变成了参与者,与孩子一同试着在生活中“玩”与“学”,一同享受“发现”与“成长”的喜悦。生活环节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占比最大的活动环节,具有巨大的潜在教育价值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开展垃圾分类主题活动,深化幼儿的环保认知
        在反复的垃圾分类主题活动中,幼儿能够逐渐加深对垃圾分类的认知,进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幼儿的思维模式具有直观性,情境化、实践化的教学模式更能够提高其认知能力。主题活动的开展能够深化幼儿的认知,因此,教师应带领幼儿参与主题活动,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与水平。幼儿通过动手实践,能体验活动的乐趣,积累相关经验,取得的学习效果远远优于教师的说教。这样,幼儿就会在具体形象、富有动感的活动中,主动、自然地接纳活动带来的积极影响。教师可组织幼儿开展“我是环境小卫士”活动。首先,教师组织幼儿畅谈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垃圾种类,并让幼儿说出教室、家里会产生哪些垃圾。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寓教于乐,让幼儿了解哪些是能回收的垃圾,哪些是不可回收垃圾,学习识别分类垃圾箱箱体的颜色。其次,教师应引导幼儿将垃圾和垃圾桶一一对应,学习分类投放垃圾。在垃圾分类活动中,教师可以每天在班级中选出一名“环境小卫士”,让他组织全班幼儿将一天学习、生活中产生的日常垃圾进行归类;在下午离园前,组织全班到园内垃圾分类投放点投放垃圾,让幼儿自己评论垃圾分类投放结果。这主要考查幼儿垃圾分类方法是否正确,投放的位置是否准确,从而达到现场教学和现场示范的效果。
        三、一日活动中渗透垃圾分类游戏
        教师可以在一天的活动中增加有趣的游戏活动,帮助儿童提高垃圾分类意识和能力。观察幼儿的兴趣和行为,有效地创造游戏环境,建立合适的场所,选择合适的资料。场所和材料要尽量生活化。这样可以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参与游戏,提高幼儿的投入感、体验感和获得感。幼儿还不具备垃圾分类的意识和能力,所以大部分只有扔垃圾的经验,但没有垃圾分类的经验。因此,教师在进行有趣的游戏活动之前,应该以适当的方式制作剧本,适当地传授知识内容,让孩子们学习关于垃圾分类的知识。例如,垃圾游戏,教师可以在手工课上指导幼儿。具体过程是让幼儿找到纸板,然后引导幼儿自己制作小垃圾桶(每个4个,每个都要涂不同的颜色,通常是红色、蓝色、绿色、灰色),然后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照片,用颜色打印和制作。游戏准备活动完成后,教师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先创设情境。由于幼儿对垃圾分类不太了解,教师可以先制作精美的PPT或动画(闪光动画),通过信息技术植入关于垃圾分类的知识,告诉幼儿是否可以和家长一起扔垃圾,妈妈和爸爸是否做好了垃圾分类,引导幼儿玩游戏,先出示卡(部分混合),引导幼儿利用提升垃圾分类效果。
        结束语
        在幼儿阶段开展垃圾分类教学,能使幼儿充分了解垃圾分类的好处,有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幼儿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活动,了解垃圾分类对社会环境的作用,能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幼儿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促进幼儿的成长,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杨媛媛,杨洁.幼儿“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J].教育导刊(下半月),2020(07):84-87.
[2]戴晨诗.幼儿垃圾分类行为养成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9(A1):157-158.
[3]汪爱芬.在“垃圾分类”中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8(09):13+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